人体与时空的奥秘

 找回密码
 请用中文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9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室友为何变仇敌?--“复旦投毒案”开庭直击

[复制链接]

4266

主题

0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论坛总管

Rank: 9Rank: 9Rank: 9

在线时间
6259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5-31
阅读权限
200
积分
14907
帖子
28372
UID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28 09:09:34 |显示全部楼层 |倒序浏览
27日,备受瞩目的复旦学生宿舍投毒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根据被告人林森浩的供述,他与被害人黄洋并无严重冲突,下毒只是愚人节整人的巧合。这个略显荒诞而愚蠢的动机,引来社会舆论一片唏嘘。大学室友,本是彼此青春的美好见证,为何却变成生死两茫茫?
    “生死命案”原是愚人节整人的巧合?
    27日一早,复旦投毒案受害人黄洋的家人和不少同学先后来到法院,庭审现场弥漫着沉重的气息。被告人林森浩交代了自己的作案动机。他表示,实施投毒“只是愚人节整人的巧合,想让他难受一下而已”。
    今年4月,警方初步查明,被告人林森浩因生活琐事与室友黄洋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其将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室友黄洋于4月1日饮用了寝室内饮水机中的水出现身体不适,有中毒迹象,后经医院救治无效去世。
    27日庭审期间,林森浩在回答公诉人提问时,承认了是自己把“N-二甲基亚硝胺”倒入饮水机,“当时愚人节要到了,黄洋说他要整人,还拍着我同学肩膀。我当时想,那我就整你一下。”后来林森浩要去实验室,头脑里闪过之前“朱令案”最终没有破案,这给了他一个直接的刺激,“算是侥幸心理吧。”林森浩说。
    林森浩表示,自己和黄洋本没有严重冲突,平时和黄洋关系一般,不是“很铁”。林森浩说,“他觉得我没有生活情调,我觉得他自以为是。我们人生观、价值观不是很相近,但他很聪明,勤奋好学。我只是想让他难受一下而已,以为只是一个病理过程,没想到会死亡……”
    多位黄洋及林森浩的同学证言显示,黄洋外向有主见,爱干净,较强势;而林森浩比较记仇。黄洋曾借林森浩之名批评另一名室友乱扔东西,引起林森浩不满。而林森浩获奖学金后拒绝请客,也让在场的黄洋不满。还有消息称,两人之前曾因分担水费产生分歧。
    为何室友间的小冲突会酿成大悲剧?
    无论是乱扔东西、拒绝请客还是水费之争,不难发现,复旦投毒案的“导火索”,都是大学寝室生活中的小冲突、小问题。然而,为何这些小事却最终酿成了大悲剧?记者调查发现,室友矛盾不断升级,既有个别大学生的心理隐患作祟,也有多种社会问题在校园的投射,导致室友关系日趋紧张。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的有关调查发现,大学生咨询的心理问题中超过三成与寝室关系、班级同学有关。上海某大学学生康思培坦言,当前大学生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来自学业、家庭、社会竞争的压力,常常让大家感到身心俱疲。“室友间的矛盾,说重了伤感情,说轻了又不听,不说吧自己难受。”复旦大学本科生郁松(化名)说,宿舍磕磕绊绊的情况很普遍,严重时还会分出“派别”。
    上海青年研究中心主任黄洪基表示,常听到学生说有难解的“心结”,其实大都是日常小事,或仅仅是说不清原因的“互相看不惯”。“现在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宠着,进入学校后,面临激烈竞争,调节情绪的能力不足,造成宿舍里本不该有的矛盾。”
    那么,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甚至酿成校园悲剧,是否都是学生心理隐患惹的祸?上海社科院法学所副所长殷啸虎认为,不可忽视社会问题在校园的积累和传导。“多年难改的应试教育,没有教会孩子们对法律的认识和遵守,更忽视教育学生对他人生命的尊重。过分地追求经济利益,追求所谓的成功,年轻人可能连一时的挫折或打击都经受不住。”
    学会“宽容”、“放下”,应是教育重要使命
    不少学生和网民表示,大学室友来自天南地北,总有生活习惯和个性上的差异。学会“宽以待人”,以最大的善意去揣度别人,才能换来和谐稳定的室友关系,收获弥足珍贵的友谊。
    网民“李思”说,“有些事真的只能靠自觉,有缘才能相聚,相互理解,彼此忍让,才能获得友谊。”网民“晗俏”说,“大学四年里和室友吵架,大都是因为小事。所以我们立了一个规矩,就是吵架不过夜。心里憋屈不如大家坦诚地说出来。”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有一些大学生,会自嘲是“疲惫的一代”--没有安全感,缺乏信心和自主性,时常处于“崩溃”的边缘。对此,上海市心理援助热线负责人张冰说,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需要自我关注、互相关注,明确个人追求的标准和底线。转变从小开始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理念,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和健全人格。
    记者还采访了一些上世纪60年代的“老三届”大学生。发现很多当年的大学室友,在漫长的一生中始终保留着亲密的挚友关系。他们的相处之道,或许能引发今人的反思。
    毕业于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历史系的黄澜英女士,如今已60多岁,她回忆起当年大学室友的关系时说,“当时大学室友之间更多是同甘共苦的感觉,校园和整个社会的氛围也比较朴实和积极向上。从个体来讲,那时候的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要比现在的大学生强,不会有非要压倒对方来抬高自己的想法。还有一点很重要,那时候的大学老师、辅导员经常深入学生中间,对很多心理问题能有前瞻性的了解和介入。”(记者俞菀、黄安琪、吴振东、王琳琳)
栾博士

4266

主题

0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论坛总管

Rank: 9Rank: 9Rank: 9

在线时间
6259 小时
最后登录
2024-5-31
阅读权限
200
积分
14907
帖子
28372
UID
1
2#
发表于 2013-11-28 09:13:29 |显示全部楼层
复旦投毒案开审-------我是特别的感慨。

我生长的年代,家家户户都是几个兄弟姐妹的,很少独生子,所以,同学们都没有独生子女的唯我独尊的特性;而同时,那时候,能考上大学的并不多,大家都习惯了没赞扬没批评也没父母与老师多少希望的普通日子,学习之中,更没什么竞争------于是,同学之间,更多的是亲密的友情,常常能够持续一生的友情。


后来,我在三十几岁的时候去读了博士----身边的同学,颇多80后的,独生子女,父母寄予厚望,老师寄予厚望,在众人的赞扬声中长大的-----对于同学,没有友情,有的仅仅只是自我的优越和不平------亲眼目睹寻常的考试中,这80后每次都明着暗着的较劲,生怕自己落在人后;生怕自己没有超过同学几分;平日相处,不是明着争吵,便是冷言冷语,恨不得把同学踩在脚下;遇到一些什么好像有可能的竞争之类,更不惜耍手段互贬互踩--------在这80后中呆了几年,目睹这些80后眼里只有竞争、互贬,而没有任何友情-------于是特别能够理解复旦大学的这起子毒杀室友案------这些所谓的天之骄子,不出现这样的事情,那才是奇怪的。

独生子女政策,教育中充斥着的排名竞争----使得从80后开始,几乎绝大多数年轻人失去了人性---人的最起码的本性-----这使得一方面他们自己处于痛苦之中(眼里心里只有竞争,没有朋友没有友情,基本上都活的很神经质的);另一方面,整个社会也必将深受其害。


虽然人口少,好像社会资源就多,生活能够好一些----但是,亲眼目睹80后以后的这些几乎大部分是废物的神经质的年轻人,我是 宁愿国家放开生育----人口多,虽然生活可能会差些,但是,父母和老师对孩子们也没了太多的希望,就像我们小时候一样,反而能够心态平和的成长----虽然那时候经济差些,但是,心里踏实而温暖,真的是快乐的------那时候从来没见到有哪个同学像现在这般过着神经质的日子的。
栾博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用中文注册

手机版|Archiver|风水与养生,怀孕保健,育儿保健,月子保健 ( 苏ICP备09036564号  )

GMT+8, 2024-5-31 15:29 , Processed in 0.04800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Licensed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