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晴空蔚蓝 于 2013-8-3 18:12 编辑
刚才在网上看到这篇论文,其中关于体质的分析(在二楼)挺有趣的,最后的结论(在三楼)也肯定了营养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转过来给大家看看。
[论文] 《孔雀东南飞》人物健康分析
【摘要】 我国著名长篇叙事诗歌《孔雀东南飞》,历史悠久,深受人们的喜爱。关于故事中的悲剧原因分析:一称是无子原因;二称是门第观念;三称是封建礼教所致;四称是恋子情结。而以上原因分析也受到不同的观点质疑,使悲剧原因更为复杂难辨。通过对故事中关键人物的健康状态进行分析,从健康角度分析人物的行为选择,对于研究悲剧发生原因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利于更清晰了解故事人物的行为方式和心理抉择。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健康分析;刘兰芝;焦仲卿
我国著名长篇诗歌《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安徽境内)的一桩婚姻悲剧。《孔雀东南飞》首次出现于《玉台新咏》。这首叙事诗共356句,1780个字,故事完整,语言朴素,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结构紧凑完整,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是汉乐府民歌的杰作。
故事首先以比兴手法讲述了孔雀失偶的徘徊情景,引入刘焦事件。事件首先是刘兰芝被迫遣回,然后是焦仲卿无奈别妻,之后发生了兰芝再嫁、夫妻情深而相约徇情等情节,最后在合葬告诫后人中结束。整个故事情节紧凑,扣人心弦,跌宕起伏,让人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1 悲剧原因分析
对于故事的悲剧原因,历代皆有分析。其中一般集中在以下四个原因:
一是认为刘兰芝没有生育子女,造成被遣悲剧。该理由似乎符合当时社会的状态,汉代《大戴礼记》有“妇人七去”记载:“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无子,似乎成为被遣送的理由。但是,刘兰芝并没有明显出现不育问题,从诗歌记载的情形可以知道,“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刘兰芝嫁于焦仲卿三年左右,而焦仲卿常年不在家,使她独自守空房,夫妻生活比较少,是造成未孕育的真正原因。而且,后文记载刘兰芝即使是被遣了,仍然有官家富郎络绎不绝前来求娶,明显不是不能生育问题。因此,此理由不大可能成立。
二是门第观念,造成焦母对刘兰芝偏见,欲遣回而再娶门第相等者。但是有人认为,刘兰芝家庭不一般,自小琴棋书画皆通,而且即使被休也有官家上门求娶,可见其家庭地位也不是普通的类型,而且当时社会并不达到门当户对才通婚的地步。因此该理由不成立。
三是封建礼教所致。《礼记·昏义》中说:“妇顺者,须乎姑舅,和于室人,而后当与夫。”《礼记·内则》说:“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如果从这个礼节分析,似乎比较合理。也就是说焦母看不顺媳妇,直接可以遣送,丈夫不能提反对意见。从焦母“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等语言来看,确实表现出一个霸道、专横、狠辣的封建家长表现无遗。但是,从刘兰芝方面看,又自相矛盾:“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等说法,刘兰芝并无冲撞、得罪焦母的理由。因此,该原因未必是最确切的理由。
四是焦母长期守寡,寄托在儿子身上,产生恋母情结。该理由也似乎很充分,母亲对孩子爱过度,不容许媳妇介入到二者感情之中,从陆游的爱情悲剧中也看到类似情况。但是,这个理由与实际情形也矛盾,焦仲卿并没有多少时间与刘兰芝表达爱情,也相处时间少,从“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的记载可以发现,其实不但是焦母缺乏时间与儿子接触,连刘兰芝也缺乏时间接触夫君,经常是“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这是非常可怕的情况,根本没有多少时间表现夫妻之间的甜蜜和恩爱,只是刘兰芝是一个善良而忠贞的美丽女子而已,表达自己的思念,并没有恩爱的空间表现。可见,让焦母产生夫妻过度恩爱刺激其心理,是不具备多大条件的。该理由有可能是其他更重要因素导致的辅助因素,非核心因素。
但是,最主要的因素至今尚没有人研究清楚,悲剧原因尚是一个很深的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