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50
- 在线时间
- 1696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7-2-1
- 注册时间
- 2010-4-2
- 积分
- 7514
- 贡献
- 1699
- 精华
- 0
- 帖子
- 2427
- 积分
- 3811
- 威望
- 131
- 金钱
- 2335
- UID
- 6205
- 在线时间
- 1696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7-2-1
- 阅读权限
- 150
- 积分
- 7514
- 帖子
- 2427
- UID
- 6205
|
泰伯是商朝末期人物,历史上著名的“泰伯让王”的故事主角,孔子称赞他的事为“至德”;被后人尊奉为吴国及吴姓的始祖。
孔子称他为“至德”,司马迁在《史记》里把他列为“世家”第一.
相传,泰伯、仲雍二人是亲兄弟,生父即周朝太王古公亶父。本来,泰伯兄弟在古公亶父去世后应该依次继承王位。但是他们看到父亲特别喜欢第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况且姬昌的确有超人的才能,因此决定主动把继承权让给季历。然后由季历传给姬昌。后来,古公亶父等人接二连三地要他们继承王位,他们都坚辞不受。为了断绝别人拥立他们的念头,泰伯、仲雍便出逃至远荒之裔的东吴荆蛮地区,断发纹身,遵行当地落后民族的习惯。周部族的人们见他俩意志坚决,就只好拥立季历和姬昌。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泰伯让王"的故事。
约在公元前12世纪之际,古公亶父患病,泰伯、仲雍假借到衡山(今有二说,一说在浙江吴兴县境,一说在江苏江宁县境)采药,从陕西歧山周原居地率领部分周人向东南迁徒,最后定居于无锡东南梅里(今无锡县梅村)一带。他们入乡随俗,断发文身。古公亶父病卒时,泰伯、仲雍回去奔丧,再三礼让,由季历继承父位,称季历为公季。丧事毕,泰伯、仲雍还归梅里。归附者有千余家,奉立泰伯为当地的君主,称吴泰伯,自号“勾吴”。时值商代末年,王朝衰落,中原地区的侯王用兵频繁。泰伯深恐兵祸波及,在梅里平墟修筑城郭,“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名曰“故吴”。
从泰伯至寿梦19世, 都以梅里为都城。 都城后迁吴(今苏州)。吴国灭亡后,泰伯城逐渐废弃,称为“故吴墟”。泰伯定都梅里后,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曾“穿浍渎以备旱涝”。相传泰伯开凿泰伯渎,俗称伯渎港,人民世受其利。泰伯无子,卒后由其弟仲雍继位。周灭商后,仲雍孙周章被周王朝封为吴国君(子爵),列为诸侯。 泰伯葬于梅里东之皇山(后名鸿山,今无锡县鸿声乡境内)南麓。东汉永兴二年(154年)四月,桓帝命吴郡太守糜豹监修泰伯墓,并在泰伯故城中“即宅为祠”,建造泰伯庙,供人们祭祀瞻仰,后人尊奉泰伯为吴国及吴姓的始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