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9-6 20: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出自《孟子·告子下》
背景:所书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群雄四起,天下混战。
孟子在当时并不像后世这样受人尊崇,而是处于一种凄凉寂寞的环境之中,他的言论并不被重视。他是抱着古圣先贤的淑世之道,尤其拳拳服膺孔子的仁道主义,完全从济世救人的宗旨出发。他希望在那个只讲霸术、争权夺利的时代中,找出一个真肯实行王道仁政,以济世为目的的领导人物,促使他齐家、治国而平天下。
全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全文翻译: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我觉得孟子讲得对,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失去的痛苦,就不会珍惜,没有贫穷之苦,就不会有想努力向上成为有钱人的决心,没有做错过事情,根本就不知道原来这事情是做错了,然后把它做对,这些都是为了让人们内心真实的警醒觉醒起来,只有通过这样的觉醒。
听过一个外国黑人例子,他叫所罗门,是做保险的,上到顶尖百万元桌,他讲过一句说话我印象好深,就是"生命只是一个过程,生命里面既坏事,都只是考验性格,痛苦有助于建立你的性格,因为性格不是天生,是随时间不断发展,不要让眼前阻碍的事情,阻住你真正心里想做的事情",他曾经被合伙人骗了钱,让他想去砍那个人,但是他的老婆问了他的一句话,就是你在里面学到了什么,他没想到他老婆会这样跟他说,所以他想了想,说学到了销售。有时人会因为冲动而没想过自己做的事后果,那么如果旁边的人能够帮助他自己想的话,这是最好的结果,可是现在的世界父母们都是尽量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自己的儿女身上,究竟有没有聆听过自己的儿女想要什么?有时儿女做的事情令父母不解,但从不去了解根源,只是一味儿想子女成为父母心中的那个傀儡。我不是人家的父母,但我是人家的儿子,所以这都是我见到的和我感受的体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