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与时空的奥秘

 找回密码
 请用中文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药药材传统鉴别系列

[复制链接]

70

主题

0

好友

129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694 小时
最后登录
2017-4-16
阅读权限
100
积分
1482
帖子
1060
UID
2276
71#
发表于 2011-7-1 08:12:03 |只看该作者
10、怀药文化
  “四大怀药”泛指焦作市武陟县及周边地区沁阳、孟州、博爱、温县、修武等地所产的牛膝、山药、地黄、菊花四种中药药材。被誉为“国药”、“华药”受到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四大怀药(怀药)名称的由来,是伴随着中草药“地道药材”理论的创立与发展而逐步演变来的。怀药一名,自然因怀地地名而来。自武王伐纣,废“邢丘”为怀(治所在今武陟县大虹桥乡土城村南)开始,以后历代将这片土地称为怀、怀邑、怀川、覃怀、怀州、怀孟、怀庆等。   先秦及秦汉魏晋,各代地方均向朝廷进贡四大怀药。公元前734年,卫桓公向周王室进贡怀山药。公元前718年,魏宣公向周天子进贡怀地黄,至今已近3000年。追根溯源,怀是武陟的特称。“大禹治水,覃怀底绩”。“覃怀属冀州”。怀指被黄河、沁河怀抱的武陟。周设怀邑,是苏忿生的封地。春秋战国,怀邑随王霸之争先后属卫、鲁、郑、魏、秦,他们进贡的都是怀、怀邑、覃怀的山药、地黄。公元前221年起,秦汉魏晋隋唐设怀县、河内郡、怀州。汉光武帝(刘秀)起兵铲王莽,在怀县城建行宫,称为“怀都”,在这里祭汉高祖、太宗、世宗,出兵攻克洛阳。定都洛阳后,刘秀仍以怀城为行宫,常来巡视、听政。传说刘秀被王莽大军追杀东奔西逃时,贫病交加,多次靠怀药救命。怀药名扬天下,当与刘秀有关。   首次称“怀菊花”,将“怀”字与“菊花”联系的最早文献,是唐朝政府颁行的《唐本草.图经》,书中说:“河内皆称地薇蒿。武陟菊花称怀菊花”。唐佚名的《天宝单方图》也说:“原生南阳山谷及田野中。……河内名地薇蒿”。这里所说的“南阳”,指的是太行山之南、黄河之北焦作市所辖的武陟等县,后文又特别指出河内,可见对当地所产菊花的重视。北宋苏颂撰辑的《图经本草》也说:“菊花处处有之,以南阳覃地者为佳。”这里所说的“覃地”,即覃怀地。   将山药称怀山药的最早文献,是明朝医学家龚延贤所著的《寿世保元》,此书第一次提出“怀山药”之名。《神农本草经》载:“山药以河南怀庆者良”。   在牛膝前冠以“怀”字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宋朝苏颂的《图经本草》(1061年),苏颂在书中指出“牛膝今江淮、闽粤、关中亦有之,然不及怀州者真。怀牛膝之名由宋朝唐慎微在《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1083)中首先提出的,特称“怀州牛膝”。到了清朝,张秉成的《本草便读》便简称“怀牛膝”。   第一次把地黄和“怀”字联系起来的是明朝名医刘文泰,他说生地黄“今怀庆者为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地说:“今人唯以怀庆地黄为上”,称怀地黄可以填骨髓,生精血,补五脏,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那么,将四种药材概括为“四大怀药”的又是什么时候呢?一九七八年出版的新《辞海》,对武陟县的释文中说:盛产山药、地黄、牛膝、菊花,号称“四大怀药”。不仅讲了“四大怀药”一词,而且又讲了简称“怀药”。 “七五”期间出版的《四大怀药栽培》系列丛书中说:“国内著名中药材专家、教授根据生物学特性判定:《本草纲目》中所描绘的山药、牛膝、地黄、菊花图样均为怀府所产。”   武陟县境夏谓“覃怀”,周置“怀邑”,秦设“怀县”,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怀县入武陟,后于武陟置怀州,明以后属怀庆府。所以明朝以前的四大怀药有专指武陟药材之说。明清怀府八县渐有出产,统称怀药是以后的事。隋唐以前,四大怀药种植以今武陟县西部的小董、西陶、大封及温县的武德镇为源点,逐步往水土条件相同的周边地区辐射发展。明清以后,四大怀药进入鼎盛时期,逐步形成了今天焦作市辖区广泛种植的局面。到清朝末年,怀山药的种植面积已达900公顷,总产量近百万千克。清光绪庚子年(公元1900年),仅武陟县就产地黄20万千克、菊花2.3万千克、牛膝5万千克。1962年,国家从《本草纲目》记载的1892种中草药中优选出44种作为“国药之宝”,四大怀药俱列其中。   现在焦作市在努力推广“四大怀药”品牌,已获得了国家原产地标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0

好友

129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694 小时
最后登录
2017-4-16
阅读权限
100
积分
1482
帖子
1060
UID
2276
72#
发表于 2011-7-1 08:13:4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同学 于 2011-7-1 08:16 编辑

浙八味

概述
    
浙江的道地药材很多,但其中以“浙八味”最为有名。“浙八味”实际上是指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延胡索、玄参、笕麦冬、温郁金这八味中药材,由于其质量好、应用范围广及疗效佳而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早在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就有58处运用“浙八味”。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宋代的《图经本草》说:“白术生杭、越。”可见“浙八味”早已驰名中外。北京同仁堂、上海雷允上、杭州胡庆余堂等一些名老药店,都选购“浙八味”作配方用。 “浙八味” 在浙江的栽种已有悠久的历史。
    历史
  中药“浙八味”属浙江地区道地药材,即在浙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等诸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高、炮制考究、疗效突出且带有地域性特点的中药材。而所谓的“道地”既有相对性,又有绝对性,二者是辨证统一的,是经过历史演变并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下的经验积累,具有最佳和稳定药效的药材生产基地。中药“浙八味”历史悠久,根据历史史籍的记载,“浙八味”作为浙江省道地药材种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引宋代的《图经本草》说:“白术生杭、越。”明代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新昌县志》记载:“白术出十四都彩烟山,即《本草》所谓越州术”。
编辑本段考证
  我国辽阔的大地和海域广布着品种繁多、产量丰富的天然药材资源,仅正式药典所载已达3 000多种,而目前有初步资料证实已达5 000多种。浙江省作为中药材大省,资源种类近2 400种,蕴藏量达10多亿公斤。“浙八味”等道地药材更是驰名国内外。通过考证得出:沿用“浙八味”的名称比较久远,但无从确认其最早出处,且随着历史变迁,“浙八味”的内容也出现了一定的差异,即除了公认的道地药材(白术、白芍、杭白菊、温郁金、浙贝母、玄参、麦冬、延胡索)以外,中药山茱萸也被列入其中[1]。其实浙江省除了“浙八味”之外的道地药材比比皆是,例如乌药、乌梅、玉竹、栀子、乌贼骨,蚕桑资源如蚕砂、蚕蛹、蚕蛾、桑叶、桑椹、桑白皮等等。因此广义的“浙八味”已远远超出了它最初的内容所指,而是以“浙八味”为代表的浙江道地药材的总称,其名称与内容更多反映的是一种“浙八味”文化理念与范畴,是浙江“中药文化”的具体代表。
    特征
  中药“浙八味”多以苦、辛,寒或温为性味的主要特征,归经涉及内容较广。而功效结构似可归结为两类,一类是“清、散”(如浙贝母、杭白菊、玄参、元胡、温郁金),另一类是“调、补”(如白芍、白术、山茱萸)。其中“清”包括泄热、逐淤,“散”包括开郁、散结、活血,而“调、补”则以调理气血阴阳。
    现状
    据统计,1996年浙江延胡索种植2.7万亩,产量270万公斤,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0%;白术种植4200亩,产量472万公斤,约占全国40%。但由于浙江没有中药材市场,缺乏购销流通环节,使浙江的“浙八味”生产大起大落,极大地损害了药农种植积极性。以浙贝母为例,在50、60年代长期供不应求,70年代在国家药材公司的支持下,浙江产地采取多种措施控制商品田、发展种子田等办法,经过十多年努力,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到了80年代中期,商品量达到450~500吨,能满足全国需要。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药材销售不畅,药农种植积极性降低,一些70年代新发展起来的新产区(余姚、奉化、舟山)及老产区(象山、鄞县)都纷纷将种子当商品出售,仅种子田就减少上千亩。这种“杀鸡取卵”的做法后果不堪设想,国家花了十多年的心血扶植的浙贝母基地也名存实亡。再如玄参,60年代全省种植面积为7445亩,产量125万公斤,而进入90年代,由于同样原因,药农种植积极性大减,其产量一直处于压低线,?主产地磐安县每年都有100吨左右的库存。麦冬产量以前每年在200~250吨之间,还可供出口,而近年产量大减,1996年产量仅50吨,与过去根本不能相比。杭白菊1997年种植面积约4万亩,产量为3200吨,预计收入7600万元,但也因浙江无直接交易流通场所而需运到外地,导致运输过程中品质下降,减少收入1700万元。此外,外地药贩为牟取暴利,以川麦冬冒充笕麦冬等事也时有发生,长期以往对“浙八味”的声誉和发展都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尽快建立浙江的中药材流通市场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浙江正在加大和加深对“浙八味”的研究,应用高新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细胞工程,对浙贝母等“浙八味”的加快繁殖和提高药效方面,已经获得成功。最近,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已展开对白术脂溶性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制剂工艺研究。相信不久“浙八味”将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0

好友

129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694 小时
最后登录
2017-4-16
阅读权限
100
积分
1482
帖子
1060
UID
2276
73#
发表于 2011-7-1 08:19:21 |只看该作者
杭白菊
杭白菊一直是浙江桐乡的特产,并不是杭州的,可是为什么叫杭白菊呢??

浙江杭白菊
       事情是这样的,清末的时候,桐乡白菊花就出口带国外了,可是中间要经过中二级代理商,桐乡当地的一级代理商觉得二级代理商会不会有一天越过他们自己找到农民收购呢,于是在产地上写上"杭州西湖白菊花",于是杭白菊的名字就传开了.

       后来二级代理商最后果然把一级代理商踢开了,自己来找杭白菊,结果他们跑杭州来找当然不可能找到真正的白菊花了.

       杭白菊又称甘菊,是我国传统的栽培药用植物,是浙江省八大名药材“浙八味”之一。经现代医药理证明:其具有止痢、消炎、明目、降压、降脂、强身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热黄疸、胃痛食少、水肿尿少等症。以菊汤沐浴,有去痒爽身、护肤美容的功能。

       亦名小汤黄、小白菊,为杭州地区的特产。它与安徽的滁菊、亳菊,河南的邓菊,都是国内驰名的茶用菊。杭菊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杭白贡菊”一向与“龙井名茶”并提。古时曾作贡品。

       它由多年生草本植物的鲜白菊蒸煮晾干而成,经沸水冲泡后,水呈浅绿色,清香四溢。杭菊含有菊甘、氨基酸及微量维生素等成分,具有清风散热、明目解毒等功效,同时也是解暑降温、清肝明目、提神、利尿的作用。杭白菊的品种有湖菊、小洋菊、大洋菊、小白菊、小湖黄等。杭白菊的原产地在桐乡,那里种植历史源远流长,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品质好。昔日桐乡茶商为利用杭州的知名度,将桐产小白菊冠以“杭州”之名,延用至今。

       杭菊是宿根性草本植物,通常用打擂法繁殖。秋季采搞。杭菊除茶用外,亦供药用。据清《本草从新》记载:“甘菊花…家园杭产者良,有黄、白两种,单瓣味甘者入药、点茶、酿酒、作枕俱佳。”

       按浙江传统习惯,“黄菊入药,白菊入茶”,黄菊列为浙江八大药材之一。据医学分析,杭菊含有菊城、瞟吟、氨基酸以及微量维生素等成分。性微寒,味甘苦。有散风清热、清肝明目和解毒消炎作用,能治高血压、偏头痛、急性结膜炎等症。如用抗白菊泡茶作饮料,微甘而香,更是佳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0

好友

129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694 小时
最后登录
2017-4-16
阅读权限
100
积分
1482
帖子
1060
UID
2276
74#
发表于 2011-7-1 08:21:32 |只看该作者
磐安白术
磐安特产白术在全国产区很多,以浙江磐安产的白术为著名浙白术道地药材。2009年,磐安白术种植面积约2万亩,年产量3000多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5%。
  白术是浙江省磐安县中药材种植的当家药材,也是“浙八味”之一。到2009年,磐安县根据白术良种研究成果,共建立良种繁育基地近300亩,近两年内在全县示范推广3000亩良种。
  白术别名于术、冬术、浙术。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以根茎入药。燥湿健脾,脾虚食少,消化不良,慢性腹泻、水肿、自汗,安胎。主产于浙江新昌、天台、东阳、于潜,湖南平江、宁呈,江西修水,湖北通城、利川,河北、山东等省也可以引种栽培。陕西普遍有栽种,连黄土高原都引种成功。

磐安白术


磐安白术 - 生长特性

  药用植物-白术喜凉爽气候,怕高温高湿。据杭州药材试验场观察白术在气温30℃以下时,植株生点速度随气温升高而加快,如气温升至30℃以上时生长受到抑制,而地下部的生长以26-28℃为最适宜。白术较能耐寒,在北京能安全越冬。白术对土壤水分要求不严格,但在苗期适当浇水。如此时干旱,幼苗生长迟缓,但高温高温季节,应注意排水,否则容易发生病害。生长后期,根状茎迅速膨大,这时需保持土壤湿润,如土壤干燥对根状茎膨大有影响。白术对土壤要求不严格,酸性的黏壤土、微碱性的沙质壤土都能生长,以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好,而不宜在低洼地、盐碱地种植。育苗地最好选用坡度小于15~20度的阴坡生荒地或撂荒地,以较瘠薄的地为好,过肥的地白术苗枝叶过于柔嫩,抗病力减弱。
  白术不能连作,种过之地须隔5~10年才能再种,其前作以禾本科为佳,因禾本科作物无白绢病感染(小麦、玉米、谷子)。不能与花生、元参、白菜、烟草、油菜、附子、地黄、番茄、萝卜、白芍、地黄等作物轮作


磐安白术 - 产品特征

  磐安白术形似青蛙(俗称“蛙术”),断面菊花纹,清香诱人,世称蛙术,被列为珍品;磐安元胡外观黄亮,圆坚饱满,生物碱含量较其它种植区高出一倍左右,为白术中的精品。


磐安白术 - 品种选育

  2008年,由磐安县中药材研究所承担的省重点科研社会发展项目《富含功效成分的白术新品种选育》通过了由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该项目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在浙江林学院、省中药研究所等单位支持下,通过调查、收集国内10个省份33个白术产区的种质资源,在磐安县尚湖镇建立白术良种繁育基地,对各产地的种质资源进行遗传鉴定,从中筛选出磐安林峰、天台石梁两个优良品系。浙江省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在富含功效成分的白术优良品系选育、开花习性及单亲家系选育、遗传多样性分析、组培苗大田移植等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在良种推广应用上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磐安白术 - 成果成果

  磐安县中药材研究所与尚湖农技站联合开展白术良种选育繁育及应用,专家组评审后一致认为,该项目技术居省内先进水平,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其主要技术内容有收集全国各地白术种质资源30份;各产地种质材料遗传测定,优良产地中试;药效成份含量测定;白术组培苗大田移植;开展航天育种、辐射育种、化学诱变育种试验;开展栽培密度、基肥、病虫害防治、大小术栽等配套栽培技术试验,课题组采用群体选择和个体选择等常规育种方法,按照育种程序,通过对全国近30个产地3年的群体选择,选育出优良产地品种“浙术1号”,并做了大量的配套试验工作,技术方案可行,实验数据充分,结论可靠。
  根据白术良种研究成果,科研人员在大盘镇的林峰村、九和乡的革联村建立了良种繁育基地近300亩,并在大盘镇的林峰村、岭下村,九和乡的新周村、塘山村,安文镇的陈华坑村建立了良种示范基地。两年内在全县示范推广了3000亩良种,不仅稳定了该县药材的品质,提高了我县白术的一级品率和出口额,而且增加了药农的经济收入343万元,促进了我县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白术术栽形状与产量品质相关性研究》、《白术植株性状的相关性研究》分别在《特种经济动植物》、《中药材》杂志上发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1

主题

0

好友

221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883 小时
最后登录
2018-9-13
阅读权限
100
积分
1755
帖子
1572
UID
5093
75#
发表于 2011-7-1 08:24:07 |只看该作者
谢谢老同学,很费神的工作,你做得这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0

好友

129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694 小时
最后登录
2017-4-16
阅读权限
100
积分
1482
帖子
1060
UID
2276
76#
发表于 2011-7-1 08:28:12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同学 于 2011-7-1 08:32 编辑

浙贝母
浙贝母多年生草本。鳞茎半球形,直径1.5~6厘米,有2~3片肉质的鳞片。茎单一,直立,圆柱形,高50~80厘米。叶无柄;茎下部的叶对生,罕互生,狭披针形至线形,长6~17厘米,宽6~15毫米;中上部的叶常3~5片轮生,罕互生,叶片较短,先端卷须状。
基本信息
    浙贝母-原植物形状
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   分类:百合科(Liliaceae)、贝母属(Fritillaria)   分布:产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湖南。也分布于日本。   海拔:near sea level to 600   命名来源:[Ann.Mus. Bot. Lugd.-Bat. 3: 157. 1867]   浙贝母 (《药材学》)   【异名】土贝母(《本草正》),象贝(《经验广集》),浙贝、象贝母(《百草镜》),大贝母(《本草正义》)。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鳞茎。   【植物形态】花单生于茎顶或叶腋,花梗长1~1.5厘米;花钟形,俯垂;花被6片,2轮排列,长椭圆形,先端短尖或钝,淡黄色或黄绿色,具细微平行脉,内面并有淡紫色方格状斑纹,基部具腺体;雄蕊6,花药基部着生,外向;雌蕊1,子房3室,每室有多数胚珠,柱头3歧。   蒴果卵圆形,直径约2.5厘米,有6条较宽的纵翅,成熟时室背开裂。   种子扁平,近半圆形,边缘具翅。  浙贝母-中药材形状
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于湿润的山脊、山坡、沟边及村边草丛中。   分布浙江、江苏、安徽、湖南等地。
编辑本段采集
  5~6月采挖,洗净泥土,大小分开,大者摘去心芽,分作2片,呈元宝状,称元宝贝,小者称珠贝。分别置擦笼内,擦去外皮,加石灰拌匀,经过一夜,使石灰渗入,晒干或烘干。
编辑本段药材
  ①元宝贝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片。   一面凸出,一面凹入,呈元宝状,瓣长约1.7~4厘米,厚7~17毫米。   表面白色,或带淡黄色,被有白色粉末,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齐,白色或淡黄色,富粉性。   气微劈,味苦。   ②珠贝为完整的鳞茎,呈扁圆球形,高1~1.7厘米,直径2~3.5厘米。   表面白色,外层两枚鳞叶肥厚,略似肾脏形,中央为2~3枚皱缩的小鳞叶及残茎,内表面垦淡黄白色。   质地、气味同元宝贝。   上述二种药材,均以鳞叶肥厚、表面及断面白色、粉性足者为佳。个较小、表面灰白色、断面中心棕红色者为质次。元宝贝较珠贝为优。主产浙江,安徽、江苏亦产。   江苏产者称苏贝母,为浙贝母的野生种,其鳞茎较栽培种为小,直径2~3.5厘米,高1~1.5厘米。   药材与珠贝相类。   别名浙贝、大贝、象贝、元宝贝、珠贝。
编辑本段药理概述
  为百合科贝母属植物斯贝母Fritillatia thunbergii Miq.[F.verticillata Willd.var.thunbergii(Miq)Bad.]的鳞茎。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之作用。主治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肿痛、支气管炎、肺脓疡、肺热咳嗽、痰多、胃、十二指肠溃疡、乳腺炎、甲状腺肿大、痛疖肿毒。野生于林下或山坡草丛中,分布于浙江、江苏、湖南等省。在浙江宁波地区有大量栽培。其他地区也有示范栽培。
编辑本段医学作用
  【化学成分】   含甾体生物碱:贝母碱(贝母素甲), 去氢贝母碱(贝母素乙), 浙贝宁, 浙贝丙素, 浙贝酮, 后者为去氢贝母碱的差向异构体;以及微量的贝母新碱, 贝母芬碱, 贝母定碱, 贝母替定碱;又谓含贝母碱甙, 水解后生成贝母碱和一分子葡萄糖甙.此外尚含胆碱及二种中性甾类成分:贝母醇及植物甾醇.化学成分研究进展:略   【理化鉴别】   1. 本品70%提取液, 蒸干后加1%盐酸溶解, 滤过, 滤液分置两支试管中, 一管中加碘化铋钾试液有橘红色沉淀, 另一管中加硅钨酸试液有白色絮状沉淀.(检查生物碱)样 品 液:取粉末5 g, 加浓氨溶液2 ml与氯仿20 ml, 浸泡过夜, 滤过.滤液蒸干, 残渣加氯仿溶解, 使1ml.对照品液:另取贝母碱、去氢贝母碱分别加氯仿制成每ml含0.5 mg对照溶液.展 开:硅胶G预制板, 以石油醚-乙酸乙酯-二乙胺(6:4:1)为展开剂, 二次展开, 展距8cm.显 色:改良碘化铋钾试液, 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橙红色斑 点.   3. DNA 分子遗传标记鉴定: 贝母鳞茎(或叶)适量, 按DNA提取方法提取模板DNA, 选择合适引物进行PCR扩增.PCR产物分别进行克隆、测序或酶解, 结果表明:川贝母和浙贝母的5S-rRNA 空间区的DNA序列区别明显, 与其它贝母比较, 川贝母在22-35和230-240的序列是特有的, 而在130-135的序列与浙贝母等其它贝母不同.二者的EcoRI酶切位点也区别明显. 成分分析研究进展:略   【含量测定】 略   【药理作用】   1. 镇咳贝母碱与去氢贝母碱有镇咳作用.   2. 解痉 贝母生物碱具有阿托品样作用, 低浓度可使气管平滑肌松弛, 高浓度可使气管平滑肌轻微收缩.   3.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贝母碱与去氢贝母碱有镇静及镇痛作用.
编辑本段植物特性
  浙贝母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鳞茎球形或扁形,白色,上下微凹入,常由两、三枚肥厚的鳞片对合而成,直径2~6厘米;一般一个鳞茎有两个心芽;鳞片和心芽着生在鳞茎盘上。茎单生,直立,圆柱形,高30~80厘米,光滑无毛,有蜡质。单叶,无柄;下面叶较宽,上面叶较窄,被针形至线状被针形,长6-15厘米,宽0.5~1.5厘米,全缘;下部叶对生或近对生;上部叶互生,顶端呈卷须状。花单生于  浙贝母-原植物(图2)
茎项或上部叶腋间,有短梗。一般植株有3~9朵花,总状排列,开放时下垂,钟状;花被6片,淡黄绿色,排成两轮,长倒卵形或卵圆形,长2.5厘米左右,宽1.5厘米左右,内散布紫色斑点,互相交织成网状;雄蕊6枚;雌蕊1枚。蒴果,具6等宽的纵翼,成熟时室背开裂,每果有种子50~100粒。种子扁平,近半圆形。边缘具翼,淡棕色,一般长0.6厘米,宽0.5厘米,厚约0.1厘米,千粒重约3克。
编辑本段生长特性
    浙贝母-药用(图3)
浙贝喜欢温暖湿润气候,生长温度4~30℃,过低或过高均休眠。土壤要求湿润沙质壤上(含水量在80%),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地方,比较耐寒,在北京能在地里越冬。黏土、干旱的地方不适合栽培。
编辑本段栽培技术
简介
    浙贝母-生长(图4)
别名浙贝、大贝、象贝、元宝贝、珠贝。   为百合科贝母属植物斯贝母Fritillatia thunbergii Miq.[F.verticillata Willd.var.thunbergii(Miq)Bad.]的鳞茎。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之作用。主治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肿痛、支气管炎、肺脓疡、肺热咳嗽、痰多、胃、十二指肠溃疡、乳腺炎、甲状腺肿大、痛疖肿毒。野生于林下或山坡草丛中,分布于浙江、江苏、湖南等省。在浙江宁波地区有大量栽培。其他地区也有示范栽培。
植物特性
  浙  浙贝母-植物性状
贝为百合材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鳞茎球形或扁形,白色,上下微凹入,常由两、三枚肥厚的鳞片对合而成,直径2~6厘米;一般一个鳞茎有两个心芽;鳞片和心芽着生在鳞茎盘上。茎单生,直立,圆柱形,高30~80厘米,光滑无毛,有蜡质。单叶,无柄;下面叶较宽,上面叶较窄,被针形至线状被针形,长6-15厘米,宽0.5~1.5厘米,全缘;下部叶对生或近对生;上部叶互生,顶端呈卷须状。花单生于茎项或上部叶腋间,有短梗。一般植株有3~9朵花,总状排列,开放时下垂,钟状;花被6片,淡黄绿色,排成两轮,长倒卵形或卵圆形,长2.5厘米左右,宽1.5厘米左右,内散布紫色斑点,互相交织成网状;雄蕊6枚;雌蕊1枚。蒴果,具6等宽的纵翼,成熟时室背开裂,每果有种子50~100粒。种子扁平,近半圆形。边缘具翼,淡棕色,一般长0.6厘米,宽0.5厘米,厚约0.1厘米,千粒重约3克。
生长特性
  浙贝喜欢温暖湿润气候,生长温度4~30℃,过低或过高均休眠。土壤要求湿润沙质壤上(含水量在80%),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地方,比较耐寒,在北京能在地里越冬。黏土、干旱的地方不适合栽培。
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选择河流、山脚、大溪两侧的冲击土为最好。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沙质壤上,排水良好的,可与前茬作物玉米、大豆、甘薯等作物轮作。黏壤、过沙的土壤均不适宜。种过浙贝母的地,不能连种3次,否则易得病害。地选好后深翻18~20厘米,耙细耙平,做成宽200厘米,高12~15厘米的畦,畦沟深15~20厘米,宽30厘米左右。每公顷施腐熟的厩肥和堆肥37500~75000千克,均匀施入表土层。   2.繁殖方法   浙贝目前生产中采用无性繁殖,种子繁殖太慢。   (1)鳞茎繁殖   9~10月上旬,将种子田里的浙贝挖出来,选种鳞茎,做种用的一般选2号贝,2号鳞茎是在挖贝母时选择,最大的鳞茎叫土贝,直径4.5~7厘米,最小的鳞茎叫杂贝,3号贝比2号贝小一点,但质量还是好的,既可作商品,又可作种子田的种子,而大贝和杂贝都可作商品用。如果2号贝不够可以用3号贝代替,加强培育管理。施肥,3号贝也能赶上2号鳞茎生长情况。   种子田的鳞茎选择的标准是鳞茎直径3-5厘米(0.5千克有16个左右),鳞瓣紧密抱合,芽头饱满,无损伤和病害,边挖边裁,其他号的贝母暂时在室内存放,厚度5厘米。冬季套种的作物及时下种,及时收挖,不影响浙贝母生长,之后再栽商品田,10月末全部种完。   方法:浙贝母种子田的栽培,株行距大小主要是根据种鳞茎的大小而决定。种子田要深栽一些,栽浅了,鳞茎抱合不紧,易伤芽,10~15厘米深,种子大深一些,种子小浅一些,商品用栽要浅一些,否则鳞茎长不大。株距按12厘米把种子均匀排在沟内,芽向上,栽到边上种要深一些,以免雨水冲刷露出来,栽一行盖一行。   新引种的地方,准确定何时间裁为合适,当见到个别鳞茎在潮湿情况下根已伸出鳞片时已表明到了下种季节。从气温来看,当气温达到22~27℃时即可下种。2号种鳞茎每公顷6000千克左右,3号贝做种每公顷9000千克左右。   浙贝母的套种,种子田从下种到出苗需要3~4个月时间,种子地种的又很深。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和肥力,可套种蔬菜等,原则必须冬至前要收完。给浙贝母施冬肥。4月份以后,在浙贝行间套种甘薯、花生、大豆、谷类、茄子等作物,这些作物5月中下旬长起来之后,浙贝母地上部已枯萎,除去杂草等枯叶,让套种作物遮荫,使贝母休眠。9月份挖栽浙贝母,套种作物也收获了。   (2)种子繁殖   要经过4~5年,繁殖才达到2号、3号鳞茎大小。种子繁殖提高繁殖率,节约大量的药材,但种于繁殖时间太长,绝大多数采用无性繁殖。   3.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点放在浙贝母未出土前和植株生长的前期进行,栽后半个月浅除一次草,每隔半个月进行一次,并和施肥结合起来。在施肥之前要除一次革,使土壤疏松,肥料易吸收。苗高12~15厘米抽薹,每隔15天除草一次,或者见草就拔,种子田5月中耕一次。套种作物收获后,施冬肥很重要,用量大,浙贝地上部生长仅有3个月左右。肥料需要期比较集中,仅是出苗后追肥不能满足整个生长的需要,而冬肥能够满足整个生长期,能源源不断地供给养分,因此冬肥应以迟效性肥料为主。重施基肥,在畦面上开浅沟,每公顷人粪尿15000千克施于沟内,覆土,上面再盖厩肥、垃圾和饼肥混合发酵的肥料,打碎,37500千克左右,整平,免妨碍出苗。商品田再加化肥300千克,第二年2月苗齐后再浇苗肥,每公顷人粪尿11250~15000干克,稀释水浇于行间。摘花以后再施一次花肥,方法同上。   (2)灌溉排水   浙贝从2~4月需水多一点,如果这一段缺水植株生长不好,直接影响鳞茎的膨大,影响产量。整个生长期水分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但北方春季干旱,每周浇一次水,南方雨季要注意排水。   (3)摘花   为了使鳞茎充分得到养分,花期要摘花,不能摘得过早或过晚。当花长2~3朵时采为合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0

好友

129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694 小时
最后登录
2017-4-16
阅读权限
100
积分
1482
帖子
1060
UID
2276
77#
发表于 2011-7-1 08:30:43 |只看该作者
栽培加工
  〖植物/动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鳞茎扁球形。茎单一,直立。叶无柄,狭披针形至条形,茎下部叶对生,中部3--5枚轮生,上部互生或对生,茎中部以上叶片卷曲或卷须状。花钟状,数朵于茎顶端排列成总状花序,下垂;淡黄色或黄绿色,具红紫色方格斑纹花被片6,基部上方具蜜腺窝;雄蕊6,长约为花被片的1/2;柱头3裂。蒴果具6条宽翅。种子多数,扁平,边缘有翅。花期3--4月份,果期4--5月份。分布于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湖南省。生于林下较荫处;多为栽培。   〖药材产地〗   主产于浙江省;安徽省、江苏省亦产。销全国并出口。   〖栽培〗   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宜于10--25摄氏度气温中生长,较耐寒,怕高温。对土壤要求较严,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重砂质壤土种植为宜,忌重茬,须与农作物轮作。用鳞茎繁殖,于9月份下旬至10月份挖起留种鳞茎,按行距20--24cn,株距14--20厘米,沟深约6厘米,进行种植,芽头向上,商品地稍浅栽,留种地宜深栽,每亩用鳞茎450--600公斤;也可用种子繁殖,培育4--5年后作种茎。贝母喜肥,冬前须重施厩肥、堆肥或饼肥;翌年早春苗齐后即施苗肥;3月份下旬摘花后再追肥一次。每次施肥都与中耕除草结合进行,雨季须注意排水,以免积水而造成鳞茎腐烂。留种过夏地须套种茎叶较多的作物,以利遮阴越夏。3--4月份易发生灰霉病、黑斑病,发病前应喷500倍托布津或多菌灵防治;干腐病,可配合应用各种杀菌剂和杀螨剂,在下种前用300倍托布津浸种子15--20分钟。主要虫害有金针虫、蛴螬,下种时用5%七氯粉剂处理土壤或用灯诱杀成虫金龟子。栽培研究进展:略   
〖采收加工〗   立夏前后植株枯萎后采挖、洗净、按大小分开。一般来说直径在3.5厘米以上者分成两瓣,摘除心芽,商品称“大贝“:直径3.5厘米以下者不分瓣,不摘除心芽,商品称“珠贝”。分别置于特制的木桶内,撞去表皮,每百斤加入熟石灰或贝壳粉3--4斤,使均匀涂布于贝母表面吸去撞击的浆汁、晒干或烘干。   〖药材炮制〗   将原药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或取净贝母打成如黄豆大小的碎块。炮制研究进展:略   
〖药材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采收加工
  作商品的浙贝,5月中下旬植株枯萎时选择晴天收获,从畦的一端采挖,不伤鳞茎,洗出鳞茎上的泥土,选大的鳞茎挖去心芽,加工成元宝贝。较小的鳞茎不去心芽,整个加工成为珠贝。挖下的心芽可加工成贝芯。三档商品中一般珠贝约占10%~15%,贝芯约占5%~10%,其他为元宝贝,这一比例因生长好坏而不同。加工时边擘鳞片边挖心,同时进行分档。即排大的鳞茎选出,率下鳞片挖下贝芯,分别放置,留下直径2厘米以下的作为珠贝。在进行率鳞片挖贝心时应注意:①有重瓣的鳞片要分开,便于晒干。②心芽不要挖得太大,以免影响产量和质量。
去皮加石灰
  去皮的方法是将鳞茎相互碰撞摩擦。去皮的目的在于使内部的水分容易挥发。加石灰的目的,一方面可将鳞茎内部的水吸到外表来,另一方面石所有一定的防腐作用。去皮是在特制的木桶(当地称柴桶)中进行的,长100厘米,宽50厘米,高25厘米,形状似船。加工时将木桶悬于三脚木架上,贝母装进桶内,每次可装20~25千克左右,然后由两人各在一边握住水桶来往推动,使贝母相互摩擦,经15-20分钟,见表皮大部分脱落,浆液渗出时放入石灰(用贝壳烧成的壳灰),每50千克鲜贝母加贝壳及1.5~2.5千克。石灰加好后,再继续推动撞击约15分钟,等贝母全部粘满石灰为止。当地大多数是上午起贝,下午去皮,并将贝母放入竹箩内过夜,使石灰渗入贝母内部,促使干燥。近来去皮摩擦的方法已逐渐用电动机械,木桶也适当扩大,每次可放鲜鳞茎90千克,来往摩擦时间也缩短4~8分钟。
晒干
  加工后的浙贝第二天放在阳光下晒,连晒3~4天后,用麻袋装起来,在室内堆放1-3天,让内部水分渗到表面来,再晒1~2天,就可以晒干。在晒干的过程中,每天用筛子(筛眼的孔径约0.5厘米)将脱落的石灰及杂物等筛去。一般150-160千克可加工成干货50千克,如加工不好,则200千克才能加工成50千克干货。贝母干燥的标准是折断时松脆,断面白粉状,颜色一致,中心无玉色。如断面中心三色者,说明未干,需要再晒。   加工期间,常常会遇到阴雨天气,而去皮的贝母一般只能放置一天半左右时间,晒过一天的贝母也只能放置3天左右时间,如果不及时晒下,就会使贝母腐烂,造成损失。为此,加工前要注意天气预报;起土后要下雨就不加工,而将带泥的贝母暂时放置。不去皮的鳞茎,可以放好几天不致于腐烂。等天气好时再加工。放时不要堆放太高,应在30厘米以下,否则堆内发热。如在去皮过程中大气转阴雨,碰撞时间要短些,并把石灰适当多加一些以加强防腐。如浙贝已经去皮,遇到大气不好应马上摊开,放在通风之处,不要堆在一起。在连续阴雨的情况下,可用火烘干。烘的方法,有条件的可利用蚕茧的烘灶进行。烘的温度不可过猛,以不超过70℃为宜,并要及时翻动,否则会使贝母成为发硬的“僵子”而造成损失。如没有烘灶等设备,则可搭临时性土烘灶,用木炭来烘。最好用探温烘干器来烘。
编辑本段药用价值
    浙贝母-药用(图5)
《本草正义》
  象贝母蓄寒泄降,而能散结。《本经》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别录》止烦、热、渴、出汗,皆泄降除热也。疝瘕以热结而言,泄热散结,故能治之。喉痹,热之结于上者也。乳难之乳,即孳乳之乳,指产难也、贝母滑降,且能散结,故催生而治产难。甄权《药性论》谓贝母作末酒服,治产难及胞衣不出;近人保生无忧散一方,为催生保产灵药,内有贝母,程钟龄释之谓贝母滑润,久皆本此。而注《本经》者仅以为下乳汁,恐非真目。主金疮者,苫降清热之功也,不仅可以内服,亦可外作渗药。居人以象贝通治阳证痈疡,消肿退热,殊有捷效,亦本于此。主风痉者,苦寒清热,泄降定风之功也。《别录》疗腹中结实、心下满,皆指邪热窒塞之证,苦泄散结,皆能主之。洗洗恶风寒者,风寒外袭于皮毛,内合于肺,象贝清泄肺气而辛能疏散,其效可知。目眩为肝阳上乘,项直为风邪外感,舌降泄风,辛泄疏散,治之宜也。咳嗽上气,又痰热之侵肺,苦泄清金而又降逆之功用也。象贝母,味苦而性寒,然含有辛散之气。故能除热,能泄降,又能散绪。今人乃以通治风热、温热、时气热邪,则寒能胜热,辛能散邪也。主郁气痰核等证,虽辛散苦泄,开结散郁也,催生下乳,又其泄降之余义。至于治疸、治疡、清喉咽,主吐衄、疗痰嗽、通二便,种种功力,无非清热泄降四中,足以赅之,要之皆象贝之功用,而市肆通行之川贝,淡泊异常,断不足以语此。
《本草正》
  大治肺痈肺萎,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气,善开郁结,止疼痛,消胀满,清肝火,阴耳目,除时气烦热,黄疸淋闭,便血溺血;解热毒,杀诸虫及疗喉痹,瘰疬,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湿热恶疮,痔漏,金疮出血,火疮疼痛,较之川贝母,清降之功,不啻数倍。
《本草从新》
  去时感风痰。
《纲目拾遗》
  解毒利痰,开宣肺气,凡肺家突风火有痰者宜此。
《山东中草药手册》
  清肺化痰,制酸,解毒。治感冒咳嗽,胃痛吐酸,痈毒肿痛。
考证
  出自《药材学》   1.《神农本草经逢原》:贝母,川者味甘最佳:西者味薄次之,象山者微苦又次之,一种大而苦者仅能解毒。并去心用。凡肺经药皆当去心,不独贝母也。   2.《百草镜》:浙贝出象山,俗呼象贝母。皮糙微苦,独颗无瓣,顶圆心斜。入药选圆白而小者佳。   3. 贝母在《纲目》以前的历代文献,并未明确分立川贝、浙贝、土贝专条,至明《本草正》始于贝母条后,别立上贝母一条,所指即系本品。清《百草镜》始有浙贝之名。但据以前各家所述产地、形态,实已包括本品在内。如宋《本草图经》并有越州贝母的附图。参见川贝母、土贝母条。
药用信息
  【炮制】拣去杂质,清水稍浸,捞出,润透后切厚片,晒干。   【性味】《本草正》:味大苦,性寒。   【归经】《本草正》:入手太阴、少阳,足阳明、厥阴。   【功用主治】清热化痰,散结解毒。   治风热咳嗽,肺痈喉痹,瘰疬,疮疡肿毒。   ①《本草正》:大治肺痈肺萎,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气,善开郁结,止疼痛,消胀满,清肝火,明耳目,除时气烦热,黄疸淋闭,便血溺血;解热毒,杀诸虫及疗喉痹,瘰疬,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湿热恶疮,痔漏,金疮出血,火疮疼痛,较之川贝母,清降之功,不啻数倍。   ②《本草从新》:去时感风痰。   ③《纲目拾遗》:解毒利痰,开宣肺气,凡肺家夹风火有痰者宜此。   ④《山东中草药手册》:清肺化痰,制酸,解毒。   治感冒咳嗽,胃痛吐酸,痈毒肿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撤。   【选方】①治感冒咳嗽:浙贝母、知母、桑叶、杏仁各三钱,紫苏二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②治痈毒肿痛:浙贝母、连翘各三钱,金银花六钱,蒲公英八钱,水煎服。   (《山东中草药手册》) ③治咽喉十八症;大黑枣每个去核,装入五倍子(去虫,研)一个、象贝(去心,研)一个。   用泥裹,煨存性,共研极细末,加薄荷叶末少许,冰片少许,贮瓷瓶内。   临用吹患处,任其呕出痰涎。   (《经验广集》吹喉散) ④治对口:象贝母研末敷之。   (《杨春涯经验方》)   【名家论述】《本草正义》:象贝母苦寒泄降,而能散结。   《本经》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别录》止烦、热、渴、出汗,皆泄降除热也。   疝瘕以热结而言,泄热散结,故能治之。   喉痹,热之结于上者也。   乳难之乳,即孳乳之乳,指产难也,贝母滑降,且能散结,故催生而治产难。   甄权《药性论》谓贝母作末酒服,治产难及胞衣不出;近人保生无忧散一方,为催生保产灵药,内有贝母,程钟龄释之谓贝母滑润,义皆本此。   而注《本经》者仅以为下乳汁,恐非真旨。   主金疮者,苦降清热之功也,不仅可以内服,亦可外作掺药。   后人以象贝通治阳证痈疡,消肿退热,殊有捷效,亦本于此。   主风痉者,苦寒清热,泄降定风之功也,《别录》疗腹中结实、心下满,皆指邪热窒塞之证,苦泄散结,皆能主之。   洗洗恶风寒者,风寒外袭于皮毛,内合于肺,象贝清泄肺气而辛能疏散,其效可知。   目眩为肝阳上乘,项直为风邪外感,苦降泄风,辛泄疏散,治之宜也。   咳嗽上气,又痰热之侵肺,苦泄清金而又降逆之功用也。   象贝母,味苦而性寒,然含有辛散之气,故能除热,能泄降,又能散结。   今人乃以通治风热、温热、时气热邪,则寒能胜热,辛能散邪也。   主郁气痰核等证,则辛散苦泄,开结散郁也。   催生下乳,又其泄降之余义。   至于治疸、治疡、清喉咽,主吐衄、疗痰嗽、通二便,种种功力,无非清热泄降四字,足以赅之,要之皆象贝之功用,而市肆通行之川贝,淡泊异常,断不足以语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0

好友

129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694 小时
最后登录
2017-4-16
阅读权限
100
积分
1482
帖子
1060
UID
2276
78#
发表于 2011-7-1 08:31:24 |只看该作者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鳞茎含生物碱, 如浙贝母碱(Peimine, Verticine)、去氢浙贝母碱(Peiminine).此外, 尚含四种微量生物碱: 即贝母丁碱(Peimidine)、贝母芬碱(Peimiphine)、贝母辛碱(Peimisine)、贝母定碱(Peimitidine).亦含甾醇类化合物贝母醇(Propeimine).从浙贝母中还分离得到一种生物碱甙, 称为浙贝母碱葡萄糖甙(Peiminoside), 水解后生成浙贝母碱与一分子葡萄糖.
药理作用
  1. 镇咳作用 有报告认为, 浙贝母芯(商品幼芽)粉及乙醇浸剂, 分别按2.4g/kg给小鼠灌服, 或浙贝母生物碱3mg/kg给小鼠腹腔注射, 均有明显的镇咳作用.但亦有报告指出, 浙贝母碱或去氢浙贝母碱给豚鼠皮下注射无镇咳作用(二氧化硫引咳法);浙贝母0.4g/kg给猫灌胃, 亦无镇咳作用(碘溶液注入猫肋膜腔引咳法).   2. 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动物实验证明: 浙贝母碱与去氢浙贝母碱给使离体蛙心或兔心灌流, 对心脏有抑制作用, 使心率减慢, 房室传导阻滞.浙贝母碱葡萄糖甙 2mg 给开胸犬左侧冠脉内注射, 有增加心率和冠脉流量的作用, 但对血压无影响.浙贝母碱及浙贝母碱葡萄糖甙, 给麻醉犬(5~10mg/kg)、猫(1~3mg/kg)、兔(10mg/kg)静脉注射, 能使血压中等度降低.   3. 对平滑肌的作用 浙贝母碱给猫和家兔离体支气管肺灌流, 在低浓度时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明显扩张作用, 高浓度则显著收缩.前者与阿托品的作用相似, 后者则可能是对支气管平滑肌的直接兴奋作用.   浙贝母碱(1:10万~1:2.5万)对家兔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 使子宫收缩加强, 紧张度加大, 甚至处于痉挛状态.对已孕子宫的兴奋作用比未孕子宫敏感.给大鼠用同样剂量时, 则主要表现为振幅加大和频率加快.浙贝母碱 0.5mg 引起家兔子宫收缩的强度与1单位的垂体后叶素或 0.04mg 的麦角新碱相似.用阿托品阻断乙酰胆碱对子宫的收缩后, 浙贝母碱仍有兴奋子宫的作用, 但改用双苄胺阻断肾上腺素兴奋子宫的作用后, 再应用浙贝母碱即不出现子宫兴奋作用或兴奋作用减弱, 提示浙贝母碱对子宫的兴奋作用可能与兴奋肾上腺素能受体有关.   浙贝母生物碱能使家兔离体小肠收缩加强, 蠕动增加.   4. 其他作用 浙贝母碱溶液给犬、猫和家兔滴眼可使其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给麻醉犬静脉注射能使其唾液分泌暂时停止, 但其抑制作用较阿托品小20~30倍, 因此口服浙贝母后无口干现象.动物实验证明: 浙贝母生物碱尚有呼吸抑制作用.
编辑本段化学成分
  鳞茎含浙贝母碱、去氢浙贝母碱、贝母醇。   此外还有四种含量极少的生物碱:贝母丁碱、贝毋芬碱、贝母辛碱和贝母替定碱。   日本产的浙贝鳞茎中还分出了浙贝母碱的葡萄糖甙。
编辑本段药理作用
  ①对平滑肌及腺体的作用猫和家兔离体支气管肺灌流,浙贝母碱在低浓度时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明显扩张作用,高浓度则显著收缩。   前者类似阿托品的作用,后者可能系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   浙贝母碱及去氢浙贝母碱均未确证有镇咳作用。   浙贝母碱能兴奋家兔离体子宫,已孕子宫比未孕子宫敏感,对大鼠子宫也能兴奋。   阿托品不能消除其对子宫的兴奋作用,预先应用双苄胺或利血平处理后,其兴奋子宫的作用减弱或消失。   浙贝母碱溶液给犬、猫和家兔滴眼可使其瞳孔扩大并使对光反应捎失,静脉注射能使麻醉犬唾液分泌暂时停止,但其抑制作用比阿托品弱。   浙贝母生物碱则使家兔离体小肠收缩加强。   ②对循环系统及呼吸的作用浙贝母生物碱大剂量可使狗、猫及兔血压中等度降低,呼吸抑制,小量可使兔血压微升,离体蛙心或兔心灌流可使心脏搏动立即停止。
编辑本段毒性
  浙贝母碱及去氢浙贝母碱对小鼠静脉注射的最小致死量约0.9毫克/公斤(可能系9毫克/公斤之误)。   早年曾报道另一种浙贝母碱对家兔的最小致死量为10~12毫克/公斤(静脉),对猫为8~10毫克/公斤(静脉)。   中毒症状为呼吸抑制,瞳孔散大,震颤,惊厥,便溺。   致死原因为呼吸衰竭,亦可能与形成变性血红蛋白有关。   Fritillaria verticillata的酒精提取液并能升高血糖。
编辑本段药方选录
  1.治感冒咳嗽:浙贝母、知母、桑叶、杏仁各9g 紫苏6g.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2.治瘰疬:大贝母、香白芷(不可炒)各五钱.研末.每服二钱 用陈酒与白糖调和 食后服之.若溃烂者非此药之治也.(《吉仁集验方》瘰疬内消神效方)   3.治乳痈乳疖:①紫河车草、浙贝各三钱.为末 黄糖拌 陈酒服 醉盖取汗.②炒白芷、乳香、没药(各制净)、浙贝、归身 等分为末.每服五钱 酒送.(《外科全生集》)   4.治痈毒肿痛:浙贝母、连翘各9g 金银花18g 蒲公英24g.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5.治风火喉闭 锁喉风:苏子、前胡、赤芍、甘草、桔梗各二钱 元参、连翘、浙贝各一钱半.煎服.(《外科全生集》)   6.治咽喉十八症:大黑枣每个去核 装入五倍子 (去虫 研)一个 象贝(去心 研)一个.用泥裹 煨存性 共研极细末 加薄荷叶末少许 冰片少许 贮瓷瓶内.临用吹患处 任其呕出痰涎[1].(《纲目拾遗》引《经验广集》吹喉散)
编辑本段植物特性及生长习性
    浙贝母
  植物特性 浙贝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鳞茎球形或扁形,白色,上下微凹入,常由两、三枚肥厚的鳞片对合而成,直径2~6厘米;一般一个鳞茎有两个心芽;鳞片和心芽着生在鳞茎盘上。茎单生,直立,圆柱形,高30~80厘米,光滑无毛,有蜡质。单叶,无柄;下面叶较宽,上面叶较窄,被针形至线状被针形,长6-15厘米,宽0.5~1.5厘米,全缘;下部叶对生或近对生;上部叶互生,顶端呈卷须状。花单生于茎项或上部叶腋间,有短梗。一般植株有3~9朵花,总状排列,开放时下垂,钟状;花被6片,淡黄绿色,排成两轮,长倒卵形或卵圆形,长2.5厘米左右,宽1.5厘米左右,内散布紫色斑点,互相交织成网状;雄蕊6枚;雌蕊1枚。蒴果,具6等宽的纵翼,成熟时室背开裂,每果有种子50~100粒。种子扁平,近半圆形。边缘具翼,淡棕色,一般长0.6厘米,宽0.5厘米,厚约0.1厘米,千粒重约3克。   生长习性   浙贝母喜温和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根的生长要求气温在7-25℃,25℃以上根生长受抑制。平均地温达6-7℃时出苗,地上部生长发育温度范围为4-30℃,在此范围内,生长速度随温度升高,生长加快。开花适温为22℃左右。-3℃时植株受冻,30℃以上植株顶部出现枯黄。鳞茎在地温10-25℃时能正常膨大,-6℃时将受冻,25℃以上时出现休眠。   浙贝母鳞茎和种子均有休眠作用。鳞茎经从地上部枯萎开始进入休眠,经自然越夏到9月即可解除休眠。种子则经5-10℃2个月左右或经自然越冬也可解除休眠。因此生产上多采用秋播。种子发芽率一般在70%-80%。
编辑本段功用主治
    浙贝母
  清热化痰,散结解毒。治风热咳嗽,肺痈喉痹,瘰疬,疮疡肿毒。   ①《本草正》:"大治肺痈肺萎,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气,善开郁结,止疼痛,消胀满,清肝火,明耳目,除时气烦热,黄疸淋闭,便血溺血;解热毒,杀诸虫及疗喉痹,瘰疬,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湿热恶疮,痔漏,金疮出血,火疮疼痛,较之川贝母,清降之功,不啻数倍。"   ②《本草从新》:"去时感风痰。"   ③《纲目拾遗》:"解毒利痰,开宣肺气,凡肺家夹风火有痰者宜此。"   ④《山东中草药手册》:"清肺化痰,制酸,解毒。治感冒咳嗽,胃痛吐酸,痈毒肿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0

好友

989

积分

在线时间
892 小时
最后登录
2013-4-18
阅读权限
70
积分
1430
帖子
1246
UID
3525
79#
发表于 2011-7-1 08:32:41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东西,慢慢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0

好友

1290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694 小时
最后登录
2017-4-16
阅读权限
100
积分
1482
帖子
1060
UID
2276
80#
发表于 2011-7-1 08:38:31 |只看该作者
道地药材概念
道地药材 - 概念
药材道地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 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道地,也就是地道,也即功效地道实在,确切可靠,因而,道地药材报那些具有特定的产地,经过当地炮制加工,具有确切可靠治疗作用的药物。我国幅源辽阔,天然药物分布广泛,近年来,随着中药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药物已经能够人工栽培,并在许多地方推广。

贝母它包括了几个大的方面,其一是指同种异地出产的药材,在质量上有明显差异,如人参、地黄、杜仲、当归等,产地不同药效差异很大,常把某地出产的药材称为“道地药材”,而其他产地出产的则叫“非道地药材”;其二是指同一种药材国内外均有分布,但在中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则具有独特的疗效;其三是指原产其他国的药物流传入中国之后,经过发展,成为常用中药,这些药物在中国的某些或某一地区已经引种成功,如红花、木香等;其四是指经加工而形成的药品,其“道地”所在主要是指工艺上的考究;其次是指一些正品药物的代用品,这些代用品相对于“道地”的正品药物而言,就是“非道地”的药材了。
道地药材 - 区别
各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十分复杂,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都不完全相同,因此,药物本身的质量,也即其治疗作用有着显著的差异。如商品生药白头翁有16种以上不同植物来源,正品应为毛茛科植物白头翁,其根含有皂甙,有抑制阿米巴原虫作用,而属于石竹科及菊科的一些同名异物则均无抑制阿米巴原虫的作用。又如不同品种大黄的成分和泻下作用也有明显差异,掌叶、唐古特等正品大黄中,其有效成分蒽醌含量以结合状态为主,游离状态仅占小部分,这些种类的大黄具有明显的泻下作用。而一些混杂品次大黄,如华北、天山等大黄,其蒽醌含见以游离状态稍高或接近结合状态,此等大黄的泻下作用很差。另外,如中国长白山的野山参,中国东北各省与朝鲜,日本的园参,其人参皂甙的含量不同,皂甙单体的含量也不一样,因而药理作用与临床疗效都有出入。

产于浙江的贝母,叫浙贝母、大贝母或象贝母,长于清肺祛痰,适用于痰热蕴肺之咳嗽;而产于四川的川贝母,长于润肺止咳,治疗肺有燥热之咳嗽、虚劳咳嗽。到目前为止,常常得到人们赞誉的道地药材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子,四川的黄连、附子,内蒙古的甘草,吉林的人参,山西的黄芪、党参,河南怀庆的牛膝、地黄、山药、菊花,江苏的苍术,云南的茯苓、三七等。当然,道地药材毕竟数量有限,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也常用一些同名而产地不同的药物来代替。

川乌道地药材 - 历史
早在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就记载:药有“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强调了区分药材的产地、讲究道地的重要性。在《神农本草经》中所载的365种药材中,有不少从药名上就可以看出有道地色彩,如巴豆、巴戟天、蜀椒、蜀漆、蜀枣(山茱萸)、秦椒、秦皮、秦瓜、吴茱萸、阿胶、代赭石(山西代县一带)、戎盐等。巴、蜀、吴、秦、东阿、代州都是西周前后的古国名或古地名。

《五十二病方》中的242种药材中,名称上反映出产地者有蜀菽、蜀椒等。

《武威药方》(公元25~88年)中所载的66种药材中,就有秦艽、蜀椒、代赭石等具有产地、道地的中药。

《内经》从理论上阐明了道地药材的含义,指出:“岁物者,天地之专精也,非司岁物则气散,质同而异等也”。

《伤寒论》中的方剂有112首,涉及的中药材80余种,其中记载的道地药材阿胶、蜀漆等被广泛地用于临床。

《本草经集注》总结了前人的药学成就,进一步论述了“道地”的重要性:“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所以疗病不及往人,亦当缘此故也。蜀药北药,虽有未来,亦复非精者。上党人参,殆不复售。华阴细辛,弃之如芥。”又云:“自江东以来,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为性理,不及本邦。”该书中对40多种常用中药的道地性采用了“第一”、“最佳”、“最胜”、“为佳”、“为良”、“为胜”等词来描述。

到了唐代,道地药材的概念更加强化了。《新修本草》对道地药材做了精辟的论述:“窃以动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该书对30余种中药的道地优劣进行了补充和订正。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特别强调药材的产地,指出:“用药必依土地”,这可能为后世正式专用“道地药材”的术语奠定了基础。

大约抄就于隋唐埋藏的敦煌医学卷本《张仲景五脏论》、《不知名医方》中,记载的中药名冠以道地者,如河内牛膝、江宁地黄、商州枳壳、华山覆盆子、原州黄芪、潞州菟丝子、澜州蒺藜子等。这是临床用药讲究道地药材的进一步发展,为宋本草全面记载以产地加药名来标记药材质量奠定了基础。

宋代的医药学家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历代道地药材的经验,并在理论上进行了阐述。如《证类本草》对道地药材的记载较汉、唐时期丰富,尤其附图的图题均冠以产地名称,如:“齐州半夏”、“成得军狗脊”、“银州柴胡”等,所记载的道地药材有250余种。

大黄寇宗奭在他的《本草衍义》中提出:“凡用药必须择州土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
李东垣在他多年的临床经验中总结出:“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失其地则性味少异。”

明代,“道地药材”专用术语已正式见于本草和文学书籍。《本草品汇精要》一书载药916种,明确记载道地药材268种,其中包括32种川药,27种广药,8种怀药。

“陈嘉谟在《本草蒙荃》中强调:“各有相宜地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一方土地出一方药也。”

李时珍的道地药材观点更为明确,如:“性从地变,质与物迁,……沧击能盐,阿井能胶,……将行药势,独不择夫水哉?”他在每味药材项下虽不像《本草品汇精要》那样专列一项,但在每味药材项下对道地的论述很多,如麦冬项下言“浙中来者甚良”。

到了清代,医家从临床上发现药物疗效不佳的原因之一就是“道地”问题。徐大椿曾在《药性变迁论》中指出:“当时初用之始,必有所产之地,此乃本生之土,故气厚而力全。以后移种他地,则地气移而薄矣。”“……当时所采,皆生于山谷之中,元气未泄,故得气独厚,今皆人工种植,既非山谷之真气,又加灌溉之功,则性平淡而薄劣矣。”

《本草纲目拾遗》虽多收录民间草药,但对具道地气息的中药,如浙贝母、川姜、白术、抚芎,以至东洋参、西洋参、银柴胡、角沙参等均有较详尽的叙述。

建国以前,中医药处于被消灭的地位,中医药界奋起斗争,视中医药的疗效为生命,各有名的大药店所经营的中药材都择优质道地药材,饮片加工和中成药制备精益求精,故产品的质量声誉较高,创建了许多百年以上的名牌药店,如北京的同仁堂、哈尔滨的世一堂、杭州的胡庆余堂、重庆的桐君阁、苏州的雷允上、广州的陈李济等。

厚朴建国以后,建立了中国药材总公司,对名贵紧缺的药材品种实行“统管”的政策。中央以下设一、二、三级批发机构,促进了中药商品的正常流通。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上海市药材公司合编的《药材资料汇编》,按西怀类、山浙类、川汉类、南广类等不同道地品对药材进行了分类,它反映出了20世纪“道地药材”的风貌。

详细地观察和研究道地药材在引种或野生变家植后的生长形态变化、有效成分的消长规律或药材中各种成分的动态积累,是深入研究道地药材的必由之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用中文注册

手机版|Archiver|风水与养生,怀孕保健,育儿保健,月子保健 ( 苏ICP备09036564号  )

GMT+8, 2024-11-23 13:12 , Processed in 0.05676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Licensed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