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0
- 在线时间
- 1694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7-4-16
- 注册时间
- 2009-7-29
- 积分
- 1482
- 贡献
- 12
- 精华
- 0
- 帖子
- 1060
- 积分
- 1290
- 威望
- 87
- 金钱
- 586
- UID
- 2276
  
- 在线时间
- 1694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7-4-16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1482
- 帖子
- 1060
- UID
- 2276
|
3 药物使用过程中的因素
临床使用中成药,不重视辨证、配伍,是影响中成药疗效的关键。辨证施治是祖国医学的主要特点之一。依症选方不但体现在立法组方上,也包括中成药的应用上。但现在有些医生用药或思考自己服药时,忽略辨证或不辨证,或只注意药物的功能,或只注意其主治。遇到感冒,不分风寒、风热,不论气虚、血虚,一律银翘解毒丸,或羚羊感冒片,或通宣理肺丸。其结果往往收效甚微。就以安神镇静的中成药为例,临床上常用的有:朱砂安神丸、柏子养心丸、归脾丸、天王补心丸等。它们虽都具有养心安神的功效,但由于处方组成不同,其功能与适应证也各有所异。朱砂安神丸,重在清心火、镇静安神,主要用于心火亢盛所致的心悸、怔忡,心中烦乱,失眠多梦等症;柏子养心丸,重在补心益气,用于心气不足引起的心悸不安,神疲倦怠,精神恍惚,失眠多梦等症;天王补心丸,重在滋阴清热,主要用于心阴不足引起的心悸虚烦,失眠多梦,健忘等症;归脾丸重在健脾养心,益气补血,适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引起的心悸气短、失眠健忘、神疲乏力、食少等症。如不详细辨证,随便使用这些药物,必然疗效欠佳。同一类中成药由于药物组成不同,功用也不同,体现了中医辨症论治的特点。临床医生用药或病人自已服用时,首先要掌握或了解药物的组成及功能主治。否则,容易发生同类药物互相代用的情况,影响疗效。如果把这种情况归咎于中成药质量欠佳,是不公平的。当然,由于中成药的生产受到某些原料不足,或者因其他因素导致药品不全,使用时出现相互代用也是常有的情况。这些问题涉及到产、供、销许多部门,不是一个部门可以解决的。如果这些部门能够积极组织药源,合理安排生产,这种情况还是可以减少的。不重视中成药的配伍使用,也是限制其治疗范围的因素之一。由于中成药组方与剂量固定,故治疗疾病的针对性单一,范围狭窄,以不变之药,治千变万化之疾,显得有些制足适履。因此中成药间的配伍使用,就可以扩大其治疗 范围了。虽然成药的配伍不象汤药那样随心所欲,得心应手,但尽可能使两种或几种中成药合伍,接近或达到所治疾病的主证乃至兼证,从而提高中成药疗效。例如:在治疗肝肾不足,气血俱亏,表现为心悸失眠,头晕乏力,不欲饮,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等症,以归脾丸合六味地黄丸,二药合用,既补气血之不足,又滋肝肾之亏损,相辅相成,顾此及彼。其次,中成药与“药引”的配伍。中医治疗疾病,很讲究“药引”的作用。主要起引药归经的作用,如运用得法,可增强药效。对使用中成药来说也是如此。例如:跌打丸以黄酒为引,可增强活血化痰、消肿止痛的功效;地黄丸以盐水送服,可引药入肾。但现在多数医生使用或病人服用中成药时,很少使用“药引”。究其原因,大凡有二:一不重视,二不方便。不重视就是没有认识到“药引”对所辅助药物所起的作用;不方便是服用中成药时,再另加单味药或复方煎煮、冲沸与之同服,既费工,又费时,孰不知能增加药效,增强疗效。尽管较单用成药繁琐些,却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