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70
- 在线时间
- 574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24-8-29
- 注册时间
- 2009-5-28
- 积分
- 2487
- 贡献
- 547
- 精华
- 0
- 帖子
- 744
- 积分
- 659
- 威望
- 21
- 金钱
- 245
- UID
- 768
- 在线时间
- 574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24-8-29
- 阅读权限
- 70
- 积分
- 2487
- 帖子
- 744
- UID
- 768
|
本帖最后由 易简贤 于 2010-8-3 08:14 编辑
2:脾经排痰
今天便便还是干的,
从这几天排痰来看胃经应排完了,
这两天老是感觉喉管处有痰,
"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
"痰,人们多认为肺生痰,因痰从肺出。但中医认为,咳痰,非肺之象,而是水行不利之象。如果引用佛学的“四大学说”而言,那么咳嗽即为风不调之象,咳痰即为水不调之象。均非肺之独病,而是与其他脏腑均密切相关的。水代谢,中医认为由肺、脾、肾三脏所主。水谷入胃后,对人体有生理作用的津液浮游涌溢,输注于脾,通过脾的运化作用,布散津液到全身。其中一部分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使三焦水道通调,水液得以下输至膀胱;同时又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以三焦为通道将津液布散于周身。下输至膀胱中的水液,再在肾的气化作用下,一部分(浊中之清的部分)上注于肺,润养肺金,一部分(浊中之浊的部分)化为尿液,排出体外。
在临床上,脾脏最怕受困,一是气困(生气不布),二是湿困。脾脏相当于全身气机的中央枢纽,负责着水谷的转输。如果思虑耗神,元气受伤,生气不布,困厄脾阳,或久居湿地,淋雨涉水,外湿内侵,困厄脾阳,则津液转输不利,化成痰湿,上输于肺;同时,脾亦受痰湿之困,愈加重气困,两因相缠,脾越虚,痰越多。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http://www.fjdh.com/Article/HTML/Article_20071105120755.html
现考虑是除土系统的痰,胃巳基本排痰完毕,该是脾了,故从今晚起先试改用:
麦门冬:为土中金---土中金,补精气、和中、敛(清热)血、调神;泻湿除烦,生津利咽。贴脾经阴陵泉穴.
生晒参:为土中土---土中土,补中、养神、补气、敛(清热)血、敛精;大补元气,固脱生津。贴太白穴、神阙穴.
甘草:为土中木---补精血、养神、敛气、和中;补中固表,缓急解毒。贴贴右侧丰隆穴、梁丘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