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这个平台太好了,  
这是前不久看到并收藏的帖子,现转过来与大家分享.
http://wzwzhhll.blog.sohu.com/172845225.html
吃泥土来治病
人从土中来,最后还要到土中去。可以说人是泥土和精神幻化的产物。所以泥土对人的身体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平时我们通过大米等平常食物来获得泥土中的铁、钾等必要养分,那么我们就不能直接食用泥土么?我认为完全可以试试,特别是对身体缺乏微量元素所导致的疾病完全可以一试,但要记住几个要点。
一、必须从生命力很强的地方取土,如生机勃勃的森林中树木底下取土,树木茂盛,说明其地下土质养分协调,其土质也充满生命力。不可从穷山恶水的地方取土。
二、取土时必须把表面的浮土和腐质层刮掉,稍深点好,取底下干净的细土。做成小泥丸约5克重,并曝晒7天以去其毒性和阴气。放置于泥瓦灌中,一天一粒。
三、可以尝试配以甘草、橙皮以促进吸收。
四、避开特殊土质,如高岭土等,因为其金属含量高对普通体质不好。
附:本草纲目泥土治病一些说法
泥土沙石是万物生存的基础,在一切生命活动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在从与自然的斗争中,人们不仅仅依靠土地而生存,还直接利用泥沙为人类健康服务,泥沙疗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泥沙疗法是以各种泥类物质,敷贴于人体的一定部位,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而沙疗则是以天然河沙或沙漠中的沙粒埋盖于患者的某些部位,以达到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当然,泥疗与沙疗有各自的特点,其效用也各不相同,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使用时不加入其他药物,纯系自然医用的泥和沙。
●泥疗杂说
用泥土来治病是否有点玄虚呢?请看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的一句话:“诸土皆能胜淡补脾”。中医认为,根据五行原理,脾属“土”,自然界的泥土敷贴于人体之上,皆与人体的“脾”“同气相召”,凡因脾所引起的疾病,医用泥疗则多有其效。《续名医类案》中记载一名8岁患儿“不能步履,缘过惜不得土气,致肌肉软脆、筋骨柔弱,用黄土入夹袄内与穿”而愈,其道理是“脾主四肢”、“脾主肌肉”,以黄土之气补患儿之脾土之气,使他四肢肌肉康复,故能步履。
用来治病的泥土因其气味、功效以及使用方法的不同,对疾病的康复治疗效果也不同,古人称之为“土地各以类生人”, 而又“各以类治病”。用来治病的泥土主要有温泉泥、井泥、河泥、田泥、蚯蚓泥、黄土、白土、灶心土、壁土、燕窝土、蜂窝土等等。温泉泥辛热,有活血通络之功效;真黄土甘平,有补益脾胃之功效,如此等等,不一而论。另外,泥疗还有其心理疗效。接受泥疗的病人,心情愉悦,有镇静宁神的作用。泥土有一种特殊香味,使人嗅而想嗅,并有一种神奇的亲合力,它使人性格开朗,情感热烈,似乎把人带到了原始时代。泥土的色彩对人的情绪也有影响,如红土使人精神兴奋、欢快、奋发;黄土使人产生温暖感;黑土使人沉稳;灰土使人心情压抑;白土使人庄重。
●沙疗杂说
热沙疗法是把人的肢体或患部甚至全身都淹埋在沙里,利用热挲 温热和按摩作用来治疗疾病,多在海滨沙滩上和沙丘的地方进行。我国新疆吐鲁番就有一座“沙疗医院”。这个医院既无医生,也不用药,病人就在医院设置的沙丘里晒太阳。热沙是一种很好的热疗材料。它的温热作用于人体局部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神经机能,热沙与皮肤摩擦又能加强新陈代谢。
沙疗与泥疗有区别,正如《本草纲目·河沙》中说:“砂,小石也。”沙疗的功效有别于泥土,泥土疗法主治“脾”病。而沙疗主治“风湿顽痹不仁,筋骨挛缩,冷风瘫疾,血脉断绝”等疾病。中医认为:天然的热沙与人气查通,《素问》中说:“砂石之处,天地之收引也。”而患者吸收自然沙石的热能,则促进气血畅通,助阳气以活血化瘀。烈日下的极热沙子,更具有温通经络之功效,主治寒湿痹痛等证。
另外,天然的沙石比较粗糙,接触皮肤后形成自然滚动的按摩作用,亦有促进血液循环,调和气血的作用。
泥疗8种
●泥浴
分为热浴和冷浴两种。热浴多用温泉泥、黄土和燕窝泥煮水洗浴,温泉泥浴斑秃、脱发、失眠诸证,燕窝泥浴治小儿易惊等情志病证或诸般风痒。冷泥浴 多用黄土泥浆浴之,每日1次,每次治疗15~2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泥衣
将黄土夹入夹层衣内,固定后给患者穿,每日或数日更换泥土,使病体得到“土气”以疗疾。此法尤以治小儿步履行迟及肌肉软弱者效果为佳。
●泥埋
用松软干燥且有泥香的黄土轻轻地将患者“活埋”,但患者必须穿好棉花裤或裹好棉被,不能受凉,泥土也不宜压得太紧。露可以进食,埋泥时间以1~2昼夜为一疗程。用于治疗先天性残疾如新生儿无皮证、脾弱肢软等。
●泥闻
以新鲜黄土或田泥给患者嗅闻,每天嗅2~3次,每次约30分钟。嗅黄土用于治疗咳喘吐逆,嗅田泥用于治疗蚂蟥误入耳鼻,闻到田泥气味而出。
●泥卧
此疗法又分为三种:
1.卧泥法:地上堆一堆黄土,上铺荷叶、桑叶和桃叶,人卧其上,有效为度,时间不宜过长。本法主要用于治疗狂症、热厥、肝阳上亢型头痛证、眩晕证。
2.卧冷泥坑:掘地为坑,“相土为坎”,人卧其中。《经络十二论》中有用冷坑疗法治疗“四肢痿痹,目瞪不能食”者的记载。
3.卧热泥坑:将地坑烧热,上铺桃叶、桑叶等,人卧在上面,坑冷即起。土热坑卧法主要用于治疗痹痿厥诸证、头项手足强痛的病人。
●泥敷
1.冷敷法:用新取的井水调黄泥、赤泥或灶心泥,敷涂患部或穴位,泥干后换之,每日1次,每次约30分钟。本法主要用于治疗皮肤病患,比如冷泥调醋黄土用于治疗烫伤、火伤;蚯蚓泥调水用于小便不通等;燕窝泥调水治疗湿疹;泥土调香油敷白秃头疮等。
2.热泥敷法:以黄土加热熨之,在治疗局部先涂一层黄泥,以防烫伤,然置加热黄土3~6厘米厚,外用纱布包扎,胶布固定后裹上棉布以保温。每次30分钟,每日或间日1次,15~20次为一疗程。此法主要用于治疗寒湿痹证、痿证以及腰、腿、项、头顽痛。 ●人工泥熨
将医用自然泥加工成人工泥,将泥炒熟,布包熨患处,借热泥之气作用于人体。每日1~2次,每次适度。此法用于治疗心腹疼痛、风寒湿痹、瘫痿肢残诸证。
●食泥
吃泥土往往是一种病态,人们称之为“异食癖”。而吃泥治病则又是一种正常现象。 比如可以食用黄土内服而治“瘛 ”病,《本草纲目》解释为“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退尔。”一般认为,白土食之可治疗“下元虚冷、腹泄、漏下、经闭等”;甘土食之可“解毒,治小儿虫证、疳疾”;黄土调水或低度酒服2~4克,可汉“卒心病(心痹)”,但不可久服;灶心土用新汲水调蜜服可治疗“癫狂、反胃、赤白带下”诸证。
沙疗4法
●夏日河沙疗法
患风湿关节炎等风湿顽淠、冷风瘫疾、筋骨挛缩的病人,可试用河沙疗法。方法比较简单,在河岸、江岸或海岸的沙滩上,夏季当烈日曝晒河沙后,在沙滩上掘坑躺下,将薄沙盖于裸身或患处,冷却即换之,不限时间,一般60分钟就可以了。本法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证、瘫痿诸证、寒湿腰痛证、四肢麻木不仁证等。发热等热证患者禁忌。
《本草纲目》也谈到这种疗法,认为可以“六月取河沙,烈日暴令极热,伏坐其中,冷即易之”,并且以“取热彻通汗”为度,对身体发汗时就可以停止了。
●沙漠疗法
我国以西北沙漠中的优质沙粒为首选。沙漠疗法的具体方法是选好沙疗地点,准备好饮料及食物,以防中暑。将患者裸露全身或下半身用薄层沙粒埋盖,或者采用坑沙治疗,患者或坐或卧,埋沙的厚度和沙子的温度按病情不同而选择。头部用伞遮盖,时而打开伞接受日晒,本法的功效与上法查同,不赘述。
●全身沙疗
在沙地上挖一个与口才体型相当的坑,深度约30厘米。口才裸体卧于其中,旁人把表面热沙覆盖其上,仅露出头面、颈部和上胸部,并同时在头部用冷水毛巾冷敷。盖沙的厚度四肢为15~20厘米胸部为6~8厘米。治疗时间,开始为20分钟,以后逐次增加,渐达60分钟。每日1次,20次为一疗程。
●局部沙疗
一般为坐浴,口才端坐,头顶用太阳伞遮荫。由医者将热沙覆盖于病人腰部以下,厚度为20厘米。时间为60~90分钟。每日1次,20次为一疗程。
几种疾病的泥沙治疗
●肥胖症
常用温热的中泥浆浸泡。
●骨关节病变及各种神经性疼痛
采用泥沙浴法,其具体方式依病变部位而定,对坐骨神经痛,神经根炎、神经末梢炎、风湿及类风湿关节炎、滑囊炎,腱鞘炎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症状或恢复功能的效果。
●瘫痪
1.截瘫:选用温泉附近的热沙、夏季晒热的河沙以及人工炒热到38~45℃的沙汛敷盖患部,每日1次,每次20~30次为一疗程,后期宜配合泳疗,协助肢体运动训练。
2.偏瘫:用治疗泥(比如《本草纲目》所载的“鼠壤土”)蒸热后,用布袋盛装,更换互熨患肢,宜于偏枯死肌的恢复。
●低胃酸性慢性胃炎
对各种消化不良者,尤其是胃酸分泌低下的慢性胃炎,可用腹、背部沙浴或泥浴治疗。
●癃闭
指排尿困难,小腹胀痛,甚则小便不通的一类病征。宜用蚯蚓泥和蜜调匀后,贴敷肚脐。
●痈种
灶心土加蒜捣作泥,或用鸡蛋清和作泥,湿敷患处。
●醉酒
取井底泥适量局部贴敷心胸部位,酒醒弃之。
●小儿头热
用蚯蚓泥适量,加水少许,调和成泥饼状,贴敷在小儿囟门处。
●小儿阴囊肿痛
蚯蚓泥适量用生甘草汁调,加入少量轻粉,制成药物泥,调匀后贴敷患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