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与时空的奥秘

 找回密码
 请用中文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38|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帮你揭开人体奥秘

[复制链接]

38

主题

0

好友

663

积分

在线时间
574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20
阅读权限
70
积分
2487
帖子
744
UID
76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10 16:28:09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易简贤 于 2011-10-10 20:10 编辑



   我因学诵读《德道经》找道小舟博客,个人觉得这文章好,故转过来与大家分享.





[转载]帮你揭开人体奥秘(引子)


原文地址:帮你揭开人体奥秘(引子)作者:小舟
自本年初起,百余万人开始追读樊馨蔓的“世上是不是有神仙”,从而引发许多人对生命重新认识的探索兴趣。近来与朋友聚,席间自然免不了养生话题,当我列举出辟谷的诸多好处时,诸如:可以彻底排除人体长年积累的毒素、提高人体免疫力、提升人体元气、提高人体生命质量、自然戒除诸如烟瘾咖啡瘾、改善人体生命状态等,大家对十四天不进食仍能健康地生存均持怀疑态度,更勿说二十一天、二十八天了。于是,人--不吃饭靠什么生存,辟谷是不是每个人都适宜的话题,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

要说我对人体奥秘所知,四个月前应该还算是“半文盲”,对人体的组成虽略知一二,但生命运行的机理却从未仔细探究过。一次去北京出差,经朋友介绍结识一位专用按摩手法和祖传秘方“理疗液”治愈许多顽疾病人的医生。由于相信朋友特请医生来家乡,几天之内众友体验了此物理疗法的神奇效果。(介绍一下:一种特制药物浓缩液体(祖传秘方),纱布润湿后贴于痛患处再将塑料薄膜覆盖其上,人体正常活动状态下会在三四个小时内持续发热,人会感觉气血上升,患部温热舒适、面部红润。本人十几年的术后刀口硬结节硬是被化至柔软)。当问及此疗法因何愈病时,医生讲了许多关于生命运行主要靠气血、气血畅通靠经络、人体任督二脉通则百脉通、每天十指抓握百余次会治疗心肌缺养、缺血症等等。当时对这些陌生的气血经络说甚是好奇,仅此而已。

但是,今年初樊馨蔓--樊导的真实辟谷经历,却使我对人体奥秘的研究兴趣大增。于是我开始了解读人体奥秘的知识探索。除了每日研读《世上是不是有神仙》以外,还选读了钟南山作序推荐的美籍作家著《身体使用手册》、张爱珍著《人体结构与营养》、中里巴人著《求医不如求己》、台湾王苓安著《经络松筋法》等,逐字逐句研究了道家《高上玉皇心印妙经》,并抄录几十遍。

  医学理论的高深让许多人望而怯步。但中医理论中最通俗的一句话许多人却十分熟悉,就是“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何谓“通”?怎样才能“通”?循着这条线索,今日起,我将自己粗浅的研读心得(包括一些摘录),分享给大家,让我们共同体会生命的精彩!

待续。。。。。。

38

主题

0

好友

663

积分

在线时间
574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20
阅读权限
70
积分
2487
帖子
744
UID
768
15#
发表于 2011-10-10 20:46:59 |只看该作者
呵呵呵.....
我是看里面讲有经络、五行、人体方面所以才转过来的,
后面的我也没看,
只是想完整转完再慢慢看哈.
或许你接触了"道德经"也许就不这样说了.
缘份啊!
转载到此为止,
喜欢的自己去小舟博客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0

好友

3858

积分

禁止访问

在线时间
624 小时
最后登录
2012-5-30
阅读权限
0
积分
4523
帖子
893
UID
14
14#
发表于 2011-10-10 20:36:30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0

好友

1993

积分

在线时间
1786 小时
最后登录
2018-12-10
阅读权限
100
积分
638
帖子
648
UID
1665
13#
发表于 2011-10-10 20:22:18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了。这些东西以前看得太多了,看得人云里雾里,但对普通大众的养生没有指导性,真正点醒我改变我的是栾博士书中的一句话:众多的疑难杂症主要根源在于你吃饭太少吃菜太多,我询问了若干人,发现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0

好友

663

积分

在线时间
574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20
阅读权限
70
积分
2487
帖子
744
UID
768
12#
发表于 2011-10-10 19:57:09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帮你揭开人体奥秘(十一)----人体元气(1)作者:小舟
     文/小舟

    前阶段,忘忧鸟、小马跑跑、蓝莲花123等几位博友询问有关人体“元气”的问题。小舟就此专题在书海中徜徉一番,深为人体之气及相互之间的玄机奥秘而惊叹!为了让更多的博友分享受益,让你自身的小宇宙与生存其间的大宇宙更好地相通相应,特荟集众家之精彩成此文,与博友共享-----

    十一、人体元气

    何谓人体之“气”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就是说,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天地之气”的产物。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这说明人的生命必须补充双重营养,以天气五德滋养精神。

    就脏腑、经络而言,气是构成脏腑、经络和维持其生理活动最基本的统一,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只有气机调畅,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古人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这种对自然现象的朴素认识被引入医学领域,就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阐述人体的生命活动。
    基于上述认识,中医学里所说的气,概括起来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体内流动着的富有营养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等;二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能力,如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但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为前者的运动表现。总而言之,可以认为是一种能动的物质,而物质的运动即为气,由此而产生各种功能。

    人有哪些“气”

    许多版本的书,关于人体之气的划分不一,有称“人体元气,又称原气、真气。它来源于先天,是先天精气所化,所以叫做“元气”。”;“宗气,又称大气。是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胃消化吸收来的水谷之精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等。

    此文中,引用紫图著2009年4月第2版《图解黄帝内经》中306页“附录2《内经》名词解释速查”中的分类及蔺云桂著2008年9月第三版《经络图解》259页图82的“人体正气示意图”。

    人体的气,充斥于全身而无处不到。由于气在人体的分布部位、功能和来源不同,而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归结起来主要有天气、地气、元气、真气、精气、、神气、宗气、营气、卫气、浊气、中气等。关系图如下(绘图发不上去,只好拍照啦)





     时间太晚啦,明天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0

好友

663

积分

在线时间
574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20
阅读权限
70
积分
2487
帖子
744
UID
768
11#
发表于 2011-10-10 19:37:59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帮你揭开人体奥秘(十)----人体阴阳平衡作者:小舟
十、人体阴阳平衡

  1、最初的阴阳学

阴阳学,最早萌芽于西周末年,形成于先秦的战国时期,发展于西汉时期。西周末年,古代哲人就把地震现象纳入了阴阳的理论范畴。如《国语周语上》记载了伯阳父用阴阳解释周幽王二年陕西发生的大地震说“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zhēng 烝,火气上升也),于是有地震”。把地震的发生归结为阴阳两种势力的不协调。这可以说是阴阳说作为一种哲理理论的最初萌芽。

至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慢慢认识到世间的任何一种事物或现象内部都存在着阴与阳的势力,而且它们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而且又是相互作用与制约的。这种力量是推动宇宙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日有升落,月有圆缺,循环往复,是阴阳双方互相推移的结果,也是宇宙间事物发展的规律。

  



    2、阴阳学与中医学的结合:

原本的阴阳学,是一种世界观和宇宙观,可是阴阳学与中医学融合后,便成为了一种方法论。阴阳学与中医学融合的最早经典理论是《黄帝内经》。

《内经》理论认为,阴阳是对立统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事物的变化是由事物本身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一切事物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而存在,这就是自然界一切奥妙的所在。以《内经》的观点,要治好病,就必须从这个根本问题----阴阳上求得解决。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如果想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病的本质,就必须探求人体的阴阳变化情况。即用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藏、交感、消长、转化、自和、平衡等运动变化规律和形式来指导疾病的诊察、辨识、预防和治疗。



   3、《黄帝内经》阴阳论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阴阳相生相克,互相滋生和助长。











   4、辨别阴阳求平衡

将阴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即是:将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及特征的事物与现象统属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及特征的事物与现象统属于阴。

阴阳即具有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中复有阴阳。阴阳又具有相互转化性。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可以互相转化,即阳极则阴,阴极则阳。人体也经常表现为阴阳症状相交的现象。



阴,指人体实质的物质,即体液、津液、泪水、鼻水、内分泌,甚至男性的津液。

阳,指人体非实质的物质,即身体的机能与气。

阴阳协调,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调,则百病丛生。无法用一个明确的数值去衡量每个人的阴阳,但可以由身体的感觉知道阴阳是否调和。

【阴阳失调的几种情况和症状】

阳盛:身体机能过渡活跃,精神亢进,内热,损耗体内津液。症状是发热、口渴、大便干结、头痛、失眠、烦躁不安。

阳虚:身体机能衰退,活动力减弱,内寒。症状是疲乏无力,畏寒肢冷,自汗,小便清长,大便稀溏等。

阴盛:阳虚而阴盛。外无力,身体寒栗;阴盛则内寒,肢冷,自汗等。

阴虚:身体阴分不足,会感到口燥咽干,皮肤干,贫血,内分泌失调,内热,手足心热。



   5、养生重在阴阳平衡

所谓阴阳平衡,从中医角度讲,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的相互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阴阳双方虽然不断地处在相互对抗、相互排斥、相互作用的运动中,彼此之间随时发生着消长和转化,但阴阳双方仍然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结构关系。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阴阳平衡是相对的、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绝对的。这种动态的平衡是阴阳双方的一切运动规律和形式所趋向的目标,也是阴阳自和(指在病理上的阴阳失衡趋向相对平衡的建立,表示疾病的好转或痊癒)所要求达到的目的。阴阳平衡的动态性,说明阴阳双方的对立和相互作用是不可停止的,而阴阳的对立和相互作用,又是阴阳双方在相对平衡协调关系中的相磨相错,所以平衡永远在经受冲击。

也正是因为阴阳的平衡不是固定的、绝对的,因此,这样的平衡很容易被打破、很容易失衡。如果阴阳失衡,就会患病,甚至死亡。所以养生的宗旨就是维护生命的阴阳平衡。



    6、怎样维持生命阴阳平衡

怎样维持生命阴阳平衡呢?人的生命储备是有限的。生命好比是正在燃烧的一根蜡烛,燃烧得越旺,熄灭得越早。所以,养生,就是维护生命阴阳平衡,减少体能和内力的损耗。

保持阴阳平衡重在日常养生,而养生又包括“节能养生”和“储备养生”。

节能养生包括静养生、慢养生和低温养生,三大法宝。节能养生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阳气和阴气,避免不必要的损耗,从而维护生命的阴阳平衡。
    储备养生包括食养生、眠养生和性养生。生命储备是维持阴阳平衡的基础,这三大本能是增加生命储备的三大要素,是维持身体阴阳平衡的主要环节。第一,食养生,是通过补泄来补充人体营养以维持生命的阴阳平衡;第二,眠养生,是通过对生命的充电而调整阴阳平衡,从而达到生命的涵养储备,睡子午觉就是道家提倡的一种睡眠养生法;第三,性养生,是对生命的协调、阴阳平衡的一种把持。自古有高道不近女色之说,所以性养生既能延缓衰老,又能延长生命。
  所以,慢养生、静养生、低温养生,是生命的节能养生;食养生、眠养生,性养生是生命的储备养生。养生非一日之功,需要贯穿于人体生命的始终。只有将节能养生和储备养生相互结合、相互配合好,才能维护人体的阴精和阳气的平衡,维护生命的阴阳平衡。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0

好友

663

积分

在线时间
574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20
阅读权限
70
积分
2487
帖子
744
UID
768
10#
发表于 2011-10-10 19:26:46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帮你揭开人体奥秘(九)作者:小舟
   文/小舟

   有博友问,何谓阳证与阴症?

   小舟重续“帮你揭开人体奥秘”(1-8),并以此文作答。

   道长讲课时曾多次提到练功时需先区分阳症和阴症,再施以功力。

   博友根据自身状况,正确判定阴阳症状,对症选择功法并加强日常保健。

   

   【阴阳理论】

    老子《道德经》文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阴阳相推”的理论产生于中国四千多年前的黄帝时代。

   《黄帝阴符经》说:“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而不可违,因而制之。”

   《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理性观念,在现代人生活中常遇不鲜,如物理上的阴极阳极、阴电阳电、阴阳离子,心理上的阴谋诡计、阳奉阴违、阳刚正气,社会上的阳光理论、阴暗面等等……。

    小到电子,大到宇宙,逍遥到民俗,规范到科学,其理论核心仍然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是中国人对世间利害事物的简要定位,以方便认识和理解。此意,又是中国人的经验论、认识论、信息论。其实,所有《易经》研究都立足于此。



   【何谓阳症与阴症】

    所谓的阳症和阴症,是按八纲辨证来分的。

    它是以阴阳为总纲,统领寒热、虚实、表里这六纲,凡属表证、热证、实证,归阳所统而谓之阳证;而里证、寒证、虚证,归阴所统而谓之阴证。阴虚、阳虚则是指人体功能与体液方面的不足,凡功能不足之类证候谓之阳虚,而体液方面不足则谓之阴虚。



   【何谓虚症】

    中医认为,虚症是脏腑功能的不足。

    五脏:心、肝、脾、肺、肾,与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互为表里关系,五脏六腑的功能好怀,西医靠检查血液体液指标判断,而中医则通过望闻问切查表及里。

    比如说你心气足不足,肾气强不强,皆通过气血表现出来。举例说明:奥秘(五)讲到五脏六腑功能时讲过,脾,主运化、主血、主升清,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在胃接受物质以后,负责运输消化,最后化成气血,升成气血后营养全身各个部位。脾虚时,气血生成不足,就会能量缺失,感觉四肢无力,周身疲劳。


    【如何区分阳虚和阴虚】

     阳虚症状:腰膝酸软、四肢乏力、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喜热怕冷、口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易腹泻;喜食热物,舌苔白胖、口唇色淡、口中淡而无味;男易早泄阳痿、妇女宫寒不孕;或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馅不起,甚则腹部胀痛、心悸咳喘等。

     脉象沉、迟、弱。

     阴虚症状:腰膝酸软、四肢乏力、腰痛、午后潮热,小便短赤,夜间盗汗,唇舌鲜红;自觉心中有热、手心足心发烧、咽干口燥、常口渴、饮水多;常便秘、尿黄,面部颧红,常烦燥不安、失眠、唇红干裂,舌质红少苔。

     脉象细、数无力。



    【各种虚症与用药】

     中医按不同类型,虚证还可以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气虚
      常用方法,就是人参、黄芪,皆可补气。

  脾气虚
      常用补脾中药:山药、莲子、饴糖、苡仁米,来补脾气。

  血虚
    心需血养。血虚易出现心烦、失眠等症状,有时头晕眼花、面色苍白、睡眠不佳;若肝血不足,会出现指甲断裂。

适宜食品:当归、阿胶、红枣、龙眼、当归羊肉汤。

  阳虚
    阳虚可能是气虚之慎,气虚日久会导致阳虚,除怕冷还会感觉倦乏、无力。

  肾阳虚
     肾阳虚腰怕凉,脾阳虚特别怕凉,食凉则便泄。  
     适宜食品:狗肉、羊肉、芝麻、胡桃、芡实米、干姜、小茴香、韭菜。
     适宜药物:金匮肾气丸、右归丸。

  阴虚
     适宜食品:枸杞、百合、麦冬、银耳、山萸。
     适宜药物: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知柏地黄丸。

  肾阴虚

     腰膝酸软、四肢乏力、口干、烦躁、手心发热、爱出汗。
     药物:六味地黄丸



   问:如何分辨究竟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

   肾阳虚和肾阴虚不是截然分开的。经常有人问:我究竟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

    其实,凡事都物极必反,就像太极阴阳一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肾虚主要是四方面,一个是肾阴虚,一个是肾阳虚,一个是肾经亏虚,一个是肾气虚。更多的是肾阴虚和肾阳虚。肾虚是一种总称,肾阴虚和肾阳虚都是肾虚的一部分,代表了某一种症型,肾阴虚和肾阳虚的区别在于:肾阴是物质上的缺乏,肾阳是功能上的匮乏,

    肾阴虚也好、肾阳虚也好,如果匮乏到一定程度,就是阴损积阳,阳损积阴。肾阳虚时间长了会有肾阴虚的症状,所以我们在补肾阳的时候,一定要补肾阴,而且要阴中求阳,在补肾阴的时候不是一味的只用补肾阴的药物。
    肾阳虚有一些症状和肾阴虚也是有共性的,比如说腰膝酸软,四肢乏力等。但是肾阳虚更多体现的是功能性的。年轻人出现肾阴虚,易出现早泄、遗精,还有出现五心烦热,失眠、心烦,中医有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老年人出现肾阴虚,就容易脱发或发白较早,容易耳鸣、耳背,牙齿松动,眼花较早等。


    问:六味地黄丸和知柏地黄丸之间有什么区别?
    答:知柏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了一个知母和黄柏。这两济药清热,故在养阴的基础上清热。临床上如果有虚火症状,就用知柏地黄丸。如果单纯阴虚,五口干、牙龈肿痛症状,就用六味地黄丸。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未辨别自身的阴阳症状而用反药的例子数不胜数。

   例如肾阳虚症---反而用六味地黄丸,结果用药时间越久症状越严重!

   

问:中医为何说“十人九虚”

肾阴、肾阳是人体阴阳的根本,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虚:分肾阴虚、肾阳虚两种。

阴一般是指物质,阳一般是指功能。肾阴虚多数是物质的亏虚,肾阴虚是人身体脏腑功能偏盛偏衰的反应。

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

肾阴虚,症状反应是因为物质匮乏所引起的腰酸乏力、四肢酸软,头晕耳鸣,牙齿松动、脱发、五心烦热(五心:两手心,两脚心,心口)。男性早泄,性欲减退,女性月经量少、月经不调等等。

肾阳虚是肾脏阳气不足或衰竭的表现。多由素体阳虚,或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以及房劳过度等因素引起。肾阳虚可以造成疾病也可以不造成疾病。如果由于人体本身肾阴虚时间久,则阳虚会出现一些较重症状影响人体各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就作为病看待。

所以人们常说,十人九虚。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0

好友

663

积分

在线时间
574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20
阅读权限
70
积分
2487
帖子
744
UID
768
9#
发表于 2011-10-10 19:01:06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帮你揭开人体奥秘(八)作者:小舟
八、人体与五行

(这一篇,对您及家人很有用,请细读慢用!)

    文/小舟

    上文讲到,自然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

    人,怎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古代五行学说留给后人的真谛。

【五行来源】

  “五行”之说最早见于西周时期的《尚书.洪范》。《洪范》原文:“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行者,顺天行气也。”五行,即指五种基本走势,用五种运动方式来说明水火木金土。“五行”思想之所以能上升到哲理的高度,是因为古代思想家在传承这个思想的过程中,没有停留在仅仅探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类及其相互关系上;而是力求以“五行”模式来观察解释各种各样的事物。

【五行特性】

    五行有一种特殊的性质,即相生性和相克性。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五行学说认为,相生和相克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正因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联系,才使得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对人体生理来说,相生相克也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使人体维持生理平衡,故说“制则生化”。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关系,所以从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来说,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个方面的联系。见下表:


    五行学说是以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

  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具有清洁、肃降、收敛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性比较抽象,但是从下列解释中可以理解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行相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金销熔生水;

  水生木:水润泽生木;

  木生火:木干暖生火;

  火生土:火焚木生土;

    土生金:土矿藏生金。



五行相克: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刚胜柔,故金胜木;因为刀具可砍伐树木;

  专胜散,故木胜土;因为树木可稳住崩土;

  实胜虚,故土胜水;因为堤坝可阻止水流;

  众胜寡,故水胜火;因为大水可熄灭火焰;

    精胜坚,故火胜金;因为烈火可溶解金属。



【五行与五脏、五官、五体、五味、五色、五志的关系】

    五行学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以唯物观点发展起来的。《黄帝内经》将五行学说成功地应用于医学和气象学中。在《黄帝内经》理论体系中,阴阳五行学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两部分构成的完整的思想体系,五行的重要性仅次于阴阳。

   《黄帝内经》五行思想认为:人体置身于宇宙运转、四季更迭、五行运化之中;人体心、肝、肾、脾、肺形成人体五行,宛如人体小宇宙,其兴衰、疾病与宇宙运作密不可分;宇宙间天体运行位置变化,造成环绕地球的星球引力不同;月圆月缺,潮汐涨落,引发人体气血或涨或退,导致人体五行平衡发生改变,干扰人体健康;四季更迭、冷暖交会、不同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也导致人体五行系统平衡改变。

   《黄帝内经》以五行的属性来概括人体各部分的联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古人指出:人体颐养天年,必须达致五行平衡。五行平衡,百病不生;五行不平衡,初步即表现为睡眠不好、胃肠失调,腰肩酸痛、身体虚弱,之后出现器官受损;五行不平衡日益加剧,最后将变成酸性体质,引发癌症等重大疾病。



【五行、五脏、五官、五体、五味、五色、五志对应表】

    依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素问·金匮真言论》两篇对五行归类的论述,详细选材择要综合列表如下(原版):

五行、五脏、五官、五体、五味、五色、五志对应表

五行






五脏






六腑

小腸

大腸
膀胱

五官
眼(目)

唇(口)



五体

血脉

皮毛
骨(髓)

五味






五色






五志



憂、悲
恐、驚

五华


唇四白



《黄帝内经》界、象及其他

五行






五脏






六腑

小腸

大腸
膀胱


肝藏血
心藏脈
脾藏營
肺藏氣
腎藏精


怒傷肝
喜傷心
思傷脾
憂傷肺
恐傷腎

五臟所惡
肝惡風
心惡熱
脾惡濕
肺惡寒
腎惡燥

五味所入
酸入肝
苦入心
甘入脾
辛入肺
鹹入腎

五味所走
酸走筋

多食之,令人癃
(手足不靈活)
鹹走血

多食之,令人渴
(口渴)
甘走肉

多食之,令人悗心
(煩惱)
辛走氣

多食之,令人洞心
(心中空虛)
苦走骨

多食之,令人變嘔
(嘔吐)

五勞所傷
久行傷筋
久視傷血
久坐傷肉
久臥傷氣
久立傷骨

舌分布
舌兩旁(肝膽)
舌尖
舌中心(肺胃)
舌中心(肺胃)
舌根

五禁食
肝病禁辛
心病禁鹹
脾病禁酸
肺病禁苦
腎病禁甘

五宜食
肝色青,宜食甘
心色赤,宜食酸
脾色黃,宜食鹹
肺色白,宜食苦
腎色黑,宜食辛

五病宜食
肝病者宜食

梗米飯、牛肉、棗、葵
心病者宜食

麻、犬肉、李、韭
脾病者宜食

大豆、豬肉、栗、藿
肺病者宜食

麥、羊肉、杏、薤
腎病者宜食

黃黍、雞肉、桃、蔥


肝用辛補之
心用鹹補之
脾用甘補之
用酸補之
用苦補之


酸瀉之
甘瀉之
苦瀉之
辛瀉之
鹹瀉之


肝氣虛則恐
心氣虛則悲
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
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
腎氣虛則厥


肝實則怒
心實則笑不休
脾實則腹脹,經溲不利
實則喘喝胸盈仰息
肾實則脹


   

    古人以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对应人体五个脏器,并对照五个脏器在人体五官、五体和味觉、色感、情志上所反映出的器官病灶一一列出,读来一目了然。

    怎样理解这些对应关系呢?以下列举几个方面说明:



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有“木”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

肝藏血、合胆;恶风;肝脏不好,人面色发青。

肝具有调节血液的功能,血液荣枯可以在人体爪甲间得到反映;肝还开窍于目,肝血充足,视力就可充沛。自古就有湿伤脾、怒伤肝之说;长期脾气暴躁易怒的人,则易患肝脏恶性肿瘤。



心阳有温煦的作用,有“火”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

心主神明、主血脉、合小肠;恶热;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枢纽。心脏不好,人则面色赤热。

心火过大则舌尖溃烂,宜食用莲子芯、苦瓜等败除心火;长期久视必伤心血;心脏病人切忌大喜,曾有多人因偶遇喜事狂喜不止、大笑致死的案例。



脾为生化之源,有“土”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

脾统血,主运化,合胃;恶湿;脾胃不好,人则面色发黄。

脾之荣在唇,有无脾病,可以从病患者口唇得到反映。正常者红润丰满,脾运失调者口唇必然苍白少华。长期脾胃不和,则人缺乏营养,四肢倦怠,易口唇溃疡。人们常见有些食欲很好、食量很大,但所食之物不见身体吸收,依然瘦骨如材的人,就是脾胃消化不良,藏不住营养所致。



肺气主肃降,有“金”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

肺主气,合大肠,荣于皮毛;恶寒。肺气不足,人则面色苍白。

皮肤受外界冷热刺激就会收缩或松弛,因此肺气虚者易受外界寒冷天气影响,致使皮表受寒生病,出现气喘、鼻塞、咳嗽等症状;人不可久卧,因为久卧伤气,人会感觉“一点力气都没有了”。





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有“水”润下的特性,故以肾属“水”。

肾藏精,主骨髓,合三焦、膀胱;恶燥。肾精不足,人则面色发黑。

常言道,人体宜“少盐多醋”,盐过量则肾气不足,体现在头发早白、脱发等。



   可见人体脏腑的功能失常,可以反映于体表;体表组织、器官的病变,也可以传导于所属的脏腑。《黄帝内经》提出的内病外治、外病内治、正治反治、补虚泻实等方法,至今仍是中医和道医诊疗的基础。



   总之,人体与外界环境四时五气以及饮食五味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五行学说应用于生理,就在于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



   你只有真正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从内心接受五行学说与人体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坚持养生保健,才能从中领会其中所包含的丰富思维经验,并吸收其巨大的启迪和教益!



待续。。。。。。



倾力向博友传达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精华。有些难懂,请您仔细地、反复地读哦…… 精华啊!



收藏起来。。。。以备以后研究、应用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0

好友

663

积分

在线时间
574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20
阅读权限
70
积分
2487
帖子
744
UID
768
8#
发表于 2011-10-10 18:03:33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帮你揭开人体奥秘(七)作者:小舟
文/小舟

七、人体五脏六腑

前面已经讲到,五脏的作用是储藏精气津液,六腑是主出纳转输。但是脏与腑的功能,并不是各自为政,而是在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情况下,各司其职,构成一个完整的机体。

脏与腑互为表里,不论在生理上,病理上,皆不可分割。

【五脏六腑的关系】

  1、肝与胆

  自古就有“肝胆相照”之说。这是因为胆附于肝上,相为表里,肝胆互济。肝产生胆汁并分泌疏泄至胆囊中。如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胆汁排泄不畅,也可影响肝的疏泄。所以肝胆实热的病人,有寒热、胁痛、胸满、口苦、呕吐等症状。而平肝足以泻胆,泻胆也可以平肝。

  2、胃与脾

  中医有句术语叫“脾胃不和”,脾与胃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则可影响胃的受纳和降,会出现食少、呕吐、恶心等症;若饮食失节,食滞不化,胃失和降,亦可影响脾的升清运化功能,可见腹胀、泻泄等症。

  3、心与小肠

  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关系。表现在病理上,如心火盛,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小便赤涩、尿痛等症。小肠有热也可循经上炎于心,而见心烦舌赤、口舌生疮、舌尖碎痛等症。此症可采用清心利小便的疗法,使心和小肠的灼热从小便外出。

  4、肺与大肠

  肺与大肠互为表里关系。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的传导,大肠的传导功能正常,有利于肺气的肃降。如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可影响肺肃降,出现胸满喘咳等症;如肺气虚弱,津液推动无力,可见大便秘结。二者之间密切关联。

   5、肾与膀胱

  肾和膀胱互为表里关系。肾主气化,膀胱依赖于肾的气化功能而得以正常地排泄。若肾气不足,膀胱失于约束,开合失常,可见尿失禁等;如肾气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则可见小便不畅、尿少等症。所以小便不通就应当温化肾和膀胱之气。

  6、心包络与三焦

心包络,是指包裹在心脏外的包膜。简称“心包”,又称“膻中”,在病理上起到代君受邪的功能。三焦为脏腑外卫,主要是运行元气、水谷和水液;二者脉络原自相通。在经络方面,手厥阴经是络三焦,属心包,手少阳经是络心包,属三焦,是相互交通的。所以心包络和三焦的关系也很密切。



【五脏六腑作息时间】

每个人一天当中都在规律地生活,然而你是否知道,你的五脏六腑也有作息时间表。

五脏六腑在十二个时辰里的每一个时辰都分别有一个脏腑的经脉在值班工作。

五脏六腑作息时间表:

1.     卯时( 5点至7点 )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 辰时( 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 巳时(9点至11点 )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7.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9.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10.子时(23点至1点 )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11.丑时( 1点至3点 )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12.寅时( 3点至5点 )肺经旺。



从上表中你可以看出,五脏六腑的作息时间与你的正常作息时间配合的非常默契。其实不是五脏六腑配合你,而是你的生理规律正是按照五脏六腑的作息时间而运行的。

比如说:辰时( 7点至9点)胃经旺,正是消化你进食的早餐;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正是小肠在吸收你午餐的营养;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百脉休养生息,你就该进入梦乡。

        午夜,肝、胆经旺,人若不进入正常休息状态,则不利于推陈出新而颓丧。

        还有,重症病人多在午夜至凌晨时离世,正说明生命机体已无再造之功而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保证身体处于良性运转状态,就该独立于你的生命体之外看待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自然是个大宇宙,身体是一个小宇宙。而身体中的每一个器官都是小宇宙中的小行星,它们围绕着你的生命中心在努力地、无间歇地运转工作着。站在高处你会欣赏到它们正为你的健康而不懈地努力工作着。对它们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呵护,给它们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得到的将会是一个惊喜!



    当然,人体运行不只依赖于自身运行,外部环境将对它们有巨大的影响。

    当你读了下篇人体五脏、无色、五味、五官与五行的关系,就会知道其中的奥妙!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0

好友

663

积分

在线时间
574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4-20
阅读权限
70
积分
2487
帖子
744
UID
768
7#
发表于 2011-10-10 17:31:27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帮你揭开人体奥秘(六)作者:小舟
六、人体五脏六腑



【六腑功能】

《素问·五藏别论》说:“六府者传化物”(古汉语“府”同“腑”),六腑的作用组要是受纳、腐熟水谷,泌别清浊,传化精华,将糟粕排出体外,而不使之存留。简单说就是消化、吸收和排泄三个方面。当六腑传化失常,代谢功能出现障碍 ,则会出现腹胀急痛、呕吐、便秘等症状。

六腑生理运行过程:

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下移小肠,进一步消化,泌别清浊,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

大肠接受小肠中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水分,其余的糟粕经燥化与传导作用,排出体外,成为粪便。

在饮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胆排泄胆汁入小肠,以助消化。膀胱贮存尿液,气化而使尿液排出体外。

《难经·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以三焦来概括六腑传化水谷之功能,体现了三焦总司人体气化作用。

胆:胆附于肝,是一中空囊性器官。

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和排泄胆汁。

胆汁是在肝内生成,由肝化生分泌。胆汁生成后,则流入胆囊,由胆囊贮存。胆汁又称精汁,故胆又称"中精之府"。 胆汁呈黄绿色,味极苦,有重要消化作用。在进食后,通过肝的疏泄作用,胆汁排入肠道,协助脾胃,维持正常消化。由于肝胆关系密切,肝的功能正常,则胆汁化生有源,胆汁的排泄通畅,消化才能正常。若肝有病,则影响到胆汁的生成、排泄,使消化功能失常。故有“肝胆相照”之说。

胃:胃位于膈下,其上口名贲门,与食道相接,下口为幽门,通于小肠。

胃又称胃脘,分上、中、下三部,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名"中脘",即胃体部分。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概括为以下二个方面:

一是,主受纳腐熟水谷。饮食物从口而入,经过食道,进入胃中,由胃容纳并经“腐熟”,初步加工消化下移于小肠。如胃有病变,就容易影响到胃的受纳水谷功能,出现纳呆、厌食等症状。 胃的受纳、腐熟与脾的运化功能综合,称为“胃气”。“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二是,主通降,以降为和。饮食进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其浊者下移大肠,形成大便,排出体外,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降浊是胃继续受纳的前提。若胃不和降,饮食物滞留于胃,可出现胃脘胀痛、不欲饮食等症。若胃气上逆,则发生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症。另外,胃气不降,还会影响脾气的升清作用。

小肠:小肠位于腹中,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接阑门,与大肠相接。

小肠的生理功能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受盛和化物,“受盛”就是以器盛物,即接受的意思。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故小肠是接受胃内容物的盛器。饮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以利于进一步的消化,从而使水谷化为精微,以营养全身。如果小肠受盛饮食功能失常,可导致消化、吸收障碍,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化物”有变化、消化、化生的意思,小肠的化物功能是将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吸收。

二是,泌别清浊,所谓"清",即指各种精微物质;所谓"浊",即指饮食物经消化后剩余的残渣部分。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一分为二,即精微物质和糟粕;(2)吸收水谷精微,并将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3)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大量的水液,并将无用水液泌渗进入膀胱而为尿。

小肠功能正常,清浊各走其道,精微物质输布全身,糟粕下归大肠,无用水液泌渗入膀胱。若小肠有病,不仅引起消化功能失常,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还会影响到二便的排泄。

大肠:大肠居腹中,上接小肠,其交接处为"阑门",大肠之末端为肛门,又称魄门。

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导糟粕。

大肠接受小肠泌别清浊后下传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

糟粕的传导通利,一方面依赖于大肠本身功能正常,另外又和胃的降浊、肺气肃降及肾的气化功能有关。因此,大肠有病,主要在粪便的排泄方面出现异常,如泄泻或便秘等。另外,大肠病变可影响及胃、肺等脏腑,使之功能失常。

膀胱:膀胱位于下腹腔内,为囊性器官,居肾之下,大肠之前。其上有输尿管与肾相通,其下有尿道,开口于前阴。在人体五脏六腑之中,膀胱位置最低,是水液代谢之后多余水液汇聚之处。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人体饮入的水液通过肺、脾、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化为津液,分布于周身,发挥润泽营养作用。津液代谢后剩余之液,经三焦之道路,下达于肾和膀胱,变成尿液,贮存于膀胱内,当膀胱内尿液达一定量时,在肾的气化作用下,膀胱开启,及时自主地排出体外。

膀胱的贮存和排泄尿液,全赖肾的气化功能。所谓膀胱气化,实际上隶属于肾的蒸腾气化。膀胱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或是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甚至尿闭;或是遗尿、甚则小便失禁等。

三焦: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词,它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

上焦:主要指胸中,包括心肺二脏。

心主血,推动血液运行于全身。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将水谷精气布散于全身。

上焦生理功能,主要是输布水谷精微气血。



中焦:主要指上腹部,包括脾、胃及肝、胆等内脏。

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肝胆主疏泄,并分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

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和化生气血的功能。



下焦:主要指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及大小肠。

《难经》: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

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导糟粕,排泄二便。



从总体来说,三焦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和运行水液等。

(1)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诸气”,即全身所有之气,例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呼吸之气、营卫之气等。三焦主持诸气,是指三焦和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都有密切关系。三焦之所以能主持诸气,主要是源于元气。元气根源于下焦,发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但元气运行,只有借助于三焦之道路,方能布散、通达全身,从而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因而三焦起到了主持诸气的作用。

(2)为水液运行之通道,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道路,是参与水液代谢调节的脏腑之一。正如《素问》所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这说明三焦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人体津液气化过程,保证水道通畅。若三焦有病,气机阻塞,则气停水停,可见水肿、腹水等症状。对此,常采用通利三焦之法治之。

(3)表明人体的三个部位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在中医理论中,三焦也是划分躯体部位的一个概念,即膈以上部位为上焦,包括心、肺;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为中焦,主要包括脾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用中文注册

手机版|Archiver|风水与养生,怀孕保健,育儿保健,月子保健 ( 苏ICP备09036564号  )

GMT+8, 2025-5-4 09:31 , Processed in 0.07624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Licensed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