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0
- 在线时间
- 242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5-6-10
- 注册时间
- 2012-10-26
- 积分
- 20
- 贡献
- 10
- 精华
- 0
- 帖子
- 158
- 积分
- 1151
- 威望
- 10
- 金钱
- 1052
- UID
- 56711
- 在线时间
- 242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5-6-10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20
- 帖子
- 158
- UID
- 56711
|
江南已是春天了。
青菜抽芯后开出了黄色小花;大蒜长出了笔直的蒜苗;小草从湿润的泥土里钻出来在慢慢变绿。野地里的荠菜很多,东一簇西一簇,但母亲告诉我,最好不要食用它们,如果嘴馋,至少要淡盐汤浸泡半小时以上。因为省道上尾气阵阵,车轮滚滚;远处石灰厂煤气阵阵,烟尘撒落;再近些的管桩厂噪音阵阵,让人抓狂。
尾气和煤灰对植物的伤害,我能理解。但噪音会影响一株野菜吗?
母亲说,会的。她说明显感到长在管桩厂边的荠菜难吃,不鲜嫩,有一股淡淡的柴油气味。不知这是真实的味觉体验,还是一种心理感受。
去年秋天有驴友去浙江常山,那里盛产胡柚。一条乡间小道,一边是山,一边都是胡柚树,有农民在那里采摘。见有外地车,就会有农民招呼售卖。农民很实诚,说靠路这一边的胡柚,价格打对折,也就几毛钱一斤。而靠山这一边的胡柚,价格是不肯便宜的。
事实上胡柚大小一致,颜色相同。但农民说,吃起来口感真的不一样,靠路的“浮躁”些,造山的“清甜”些。
驴友尝了,果然如此。
这世间的道理,在无声无息的植物世界里也是通用的,远离尘世喧嚣的人,总是淳朴些,可以让人亲近;而浸淫在红尘之中的人,总是会势利些,让人敬而远之。
我童年时代的田野,总是一副水草鲜美的景象,但在我的家乡已经鲜见。小时候家里养猪,放学了挎着竹篮割青草,手握一把青草,鲜嫩得马上就要折断似的,一捏全是水,染得身上像涂了绿色油漆一样。现在呢,被四通八达的道路、工厂、农居包围的农田,已经失去了“自然”的属性。化肥的过度使用,农民的连年抛荒,工业污染的日益渗透,这就像一个不懂打扮和调理的女子,无论是内在还是表象,都让人惨不忍睹,它再也不可能为大家奉献最美的一面了。
村子真的越来越漂亮了,过年了村道上还堵起了车。但那些良田已不是原先的良田,因为良田的田埂上,竟然长不出记忆当中的鲜嫩荠菜,它们从幼芽开始,就是硬邦邦的,丝丝茎茎的,也许只有这样“坚强”,才能抵抗这糟糕的环境。
我越来越吃不上土生土长的鲜嫩荠菜,而城里菜市场里的大棚荠菜当道,看上去是鲜嫩的,但滋味不正,毕竟是催熟的东西,童年时代因为物质匮乏为“吃”犯愁,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还是为“吃”犯愁。
这到底是轮回,还是对现代生活的讽刺和惩罚?
(摘自《天津网》)
看见这篇文章,转来分享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