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100
- 在线时间
- 1733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6-8-7
- 注册时间
- 2009-4-18
- 积分
- 10751
- 贡献
- 4557
- 精华
- 2
- 帖子
- 5451
- 积分
- 8482
- 威望
- 705
- 金钱
- 4336
- UID
- 56
![Rank: 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2.gif) ![Rank: 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 在线时间
- 1733 小时
- 最后登录
- 2016-8-7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10751
- 帖子
- 5451
- UID
- 56
|
本帖最后由 六味地黄丸 于 2009-6-14 08:41 编辑
在西医里认为脾也是有造血功能的
6月14日,又看了下书,老师的书中有关于闭经的治疗,书中说闭经血虚引起的,因为自身的血不够了,机体便选择了闭经,那么说,贫血也应该是和这种治疗方法相同的。至于具体的中医机理,我没有看到过,因为中医概念中没有“贫血”一说。
下面是我从网上找到的,应该也算是贫血的中医机理吧,楼主可以看看。
中医学中没有贫血名称,但从患者临床所呈现的证候,如面色苍白、身倦无力、心悸、气短、眩晕、精神不振、脉见细象等,则相似于“血虚”、“阴虚”诸疾。一般可将贫血划入“血虚”或“虚劳亡血”的范畴,而“虚劳”是脏腑亏损、元气虚弱所致多种慢性病的总称。
中医认为,“诸血皆属于心”,“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之源头在于肾,……精气充足,百脉和畅”。
由此可见,血的生成来源于水谷之精气,人摄取水谷营养物质,由中焦(脾胃)吸收了饮食的精微,通过气化作用,变成营气。脾得心火宣降之助,转化为精、津液,精之一部分贮于肾中,以待生化之用,另一部分得心火之助转化为血,以荣胶末五脏六腑。
肾中先天之精得后天水谷之精气,吸收命火之蒸腾,转化为髓。髓得下焦火热之激,分化为髓之精液,精液再为命火的宣蒸转化为血,输之于机体,以为生理之用。
血的生成和调节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故中医谓“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而这些脏腑功能的充分发挥,又有赖于肾之命火温照。因此,心、肝、脾、肾功能衰弱,均可导致血虚。而血虚之形成不外乎内外因素。外邪六淫与温热侵入机体,潜而不定期出,深入化血之机,导致新血无生,这一致病因素与现代医学所说的“细菌感染、原虫、毒素发生溶血为病”不谋而合。在内因上,或为七情失节,或为饮食失宜,或为失血而成,或为先天禀赋不足,或为病后房劳过甚,或为妊娠失调,而引起造血之机受阻;或消化之机紊乱,水谷不化,精微不成,发生血虚之疾。可见在内因方面与现代医学所说的“缺乏造血原料或造血器官功能障碍,或慢性失血而成贫血”基本上是一致的。
血为有形之物,气属无形之用。血之运行有赖于气,故有“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血为气之母,血至气亦至”的理论。血由气而生,而气也必须有血为依附,才能发挥其生化、运动的作用。二者互相依赖,又互相促进,保持相对平衡。如果气血失和,就会致病。《内经》说:“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因此,血虚患者一般均有气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