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睿睿妈咪 于 2009-5-26 03:20 编辑
十二经脉 八、足少阴肾经(共27穴)1.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向上行于腿肚内侧,经股内后缘,通过脊住(长强)属于肾脏,联络膀胱。
肾脏部直行脉:从肾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挟于舌根部。肺部支脉:从肺部出来,络心,流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肺部支脉:从肺部出来,络心,流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2.主要病候: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证。
3.主治概要:主治妇科,前阴病、肾、肺、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 涌泉 Yǒngquán[定位] 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第2、3趾趾指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解剖] 有指短屈肌腱,指长屈肌腱,第二蚓状肌,深层为骨间肌;有来自胫前动脉的足底弓;布有足底内侧神经支。
[主治] 头顶痛,头晕,眼花,咽喉痛,舌干,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难,小儿惊风,足心热,癫疾,霍乱转筋,昏厥。
[配伍] 配然谷治喉痹;配阴陵泉治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配水沟、照海治癫痫。配太冲、百会治头项痛。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肾经井穴。
(2) 然谷 Rángǔ[定位] 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
[解剖] 有拇指外展肌,有跖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末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 月经不调,阴挺,阴痒,白浊,遗精,阳痿,小便不利,泄泻,胸胁胀痛,咳血,小儿脐风,口噤不开,消渴,黄疸,下肢痿痹,足跗痛。
[配伍] 配承山治转筋;配气冲、四满治石水;配太溪治热病烦心、足寒、多汗。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肾经荥穴。
(3) 太溪 Tàixī[定位] 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 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之经过处。
[主治] 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咳嗽,气喘,胸痛咳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配伍] 配然谷主治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配肾俞治肾胀;配支沟、然谷治心痛如锥刺。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肾经腧穴、原穴

(4) 大钟 Dàzhōng[定位] 在足内侧,内踝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解剖] 有胫后动脉跟内侧支;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胫神经的跟骨内侧神经。
[主治] 咳血,气喘,腰脊强痛,痴呆,嗜卧,足跟痛,二便不利,月经不调。
[配伍] 配太溪、神门治心肾不交之心悸、失眠;配行间治虚火上炎之易惊善怒;配鱼际治虚火上炎之咽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 肾经络穴。
(5) 水泉 Shuǐquán[定位] 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
[解剖] 有胫后动脉跟内侧支;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胫神经的跟骨内侧神经。
[主治] 月经不调,痛经,阴挺,小便不利,目昏花,腹痛。
[配伍] 配中极、水道治肾气亏虚;配气海、血海、肾俞、三阴交、气海俞治肾绞痛、肾结石;配肾俞、中极、血海治血尿。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 肾经郄穴。
(6) 照海 Zhàohǎi[定位] 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解剖] 在拇趾外展肌止点;后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
[主治] 咽喉干燥,痫证,失眠,嗜卧,惊恐不宁,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频数,不寐,脚气。
[配伍] 配列缺、天突、太冲、廉泉治咽喉病症;配神门、风池、三阴交治阴虚火旺之失眠症。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
(7) 复溜 Fùliū[定位] 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解剖] 在比目鱼肌下端移行于跟腱处之内侧;前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主治] 泄泻,肠鸣,水肿,腹胀,腿肿,足痿,盗汗,脉微细时无,身热无汗,腰脊强痛。
[配伍] 配后溪、阴郄治盗汗不止;配中极、阴谷治癃闭。
[刺灸法] 直刺0.8~1寸;可灸。
[附注] 肾经经穴。
(8) 交信 Jiāoxìn[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太溪直上2寸,复溜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
[解剖] 在趾长屈肌中;深层为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后方为胫神经本干。
[主治] 月经不调,崩漏,阴挺,泄泻,大便难,睾丸肿痛,五淋,疝气,阴痒,泻痢赤白,膝、股.内廉痛。
[配伍] 配关元、三阴交治妇科疾患之月经不调;配太冲、血海、地机治崩漏;配中都治疝气;配阴陵泉治五淋;配中极治癃闭;配关元治阴挺。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 阴跷脉郄穴。

(9) 筑宾 Zhùbīn[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太溪与阴谷的连线上,太溪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
[解剖] 在腓肠肌和趾长屈肌之间;深部有胫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和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本干。
[主治] 癫狂,痫证,呕吐涎沫,疝痛,小儿脐疝,小腿内侧痛。
[配伍] 配肾俞、关元治水肿;配大敦、归来治疝气;配承山、合阳、阳陵泉治小腿痿、痹、瘫;配水沟、百会治癫、狂、痫证。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阴维脉郄穴。
(10) 阴谷 Yīngǔ[定位] 在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
[解剖] 在半腱肌腱和半膜肌腱之间;有膝上内侧动、静脉;布有股内侧皮神经。
[主治] 阳痿,疝痛,月经不调,崩漏,小便难,阴中痛,癫狂,膝股内侧痛。
[配伍] 配照海、中极治癃闭;配大赫、曲骨、命门治寒疝、阳萎、早泄、月经不调、崩漏。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附注] 肾经合穴。

(11) 横骨 Hénggǔ[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 有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有腹壁下动、静脉及阴部外动脉;布有髂腹下神经分支。
[主治] 阴部痛,少腹痛,遗精,阳痿,遗尿,小便不通,疝气。
[配伍] 配中极、三阴交治癃闭;配关元、肾俞、志室、大赫治阳萎、遗精、崩漏、月经不调。
[刺灸法] 直刺0.8~1.2寸;可灸。
[附注] 冲脉、足少阴会穴。
(12) 大赫 Dàhè[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肌支;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及髂腹下神经。
[主治] 阴部痛,子宫脱垂,遗精,带下,月经不调,痛经,不妊,泄泻,痢疾。
[配伍] 配阴交肾俞、带脉、大敦、中极治阳萎、遗精、带下;配命门、肾俞、志室、中极、关元治男科病、不育症。
[刺灸法] 直刺0.8~1.2寸;可灸。
[附注] 冲脉、足少阴会穴。
(13) 气穴 Qìxué[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肌支;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及髂腹下神经。
[主治] 月经不调,白带,小便不通,泄泻,痢疾,腰脊痛,阳痿。
[配伍] 配天枢、大肠俞主消化不良;配中极、阴陵泉、膀胱俞主五淋、小便不利;配气海、三阴交、肾俞、血海治月经不调、血带、宫冷不孕、先兆流产、阳萎、不育症。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8~1.2寸;可灸。
[附注] 冲脉、足少阴会穴。

(14) 四满 Sìmǎn[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肌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
[主治] 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产后恶露不净,小腹痛,遗精,遗尿,疝气,便秘,水肿。
[配伍] 配气海、三阴交、大敦、归来治疝气、睾丸肿痛;配气海、三阴交、肾俞、血海治月经不调、带下、遗精等病症。
[刺灸法] 直刺0.8~1.2寸;可灸。
[附注] 冲脉、足少阴会穴。 |